【镜头回放】
2002年,上海某出版社准备出版一批论文。为了慎重起见,要求论文作者或指导老师请相关专家提供评审意见。
评审意见很快纷至沓来。可是当出版社告知这些专家,在正式出版论文时准备附上他们的评审意见时,专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加以拒绝。
为什么?因为这些评审意见极具夸大、溢美之词,一并出版后必然会有损专家本人的声誉。
【扪心自问】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评定职称需要论文,发表论文需要专家提供意见;另一方面专家们的评审意见不敢登大雅之堂,只能“私下”取悦于作者。
怎么办?解决问题的关键有两个:一是不让论文作者自行聘请专家提供评审意见,二是降低教学论文与职称评定的关联度。
坚决摒弃以论文一票否决职称评定
教学论文和职称评定的关系应该进行适当调整,坚决摒弃以论文一票否决职称评定的办法。
具体办法可以是:教学水平高、教学论文水平也高,首先晋升职称;教学水平高,没有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论文水平不高,应当缓升职称;教学论文水平高,教学水平不高,应当缓升职称;教学水平和教学论文水平都不高,当然就不能晋升职称。
据悉,国家在评定教师职称时从来就没有“不发表论文就一票否决”的规定,论文在评定职称时一票否决的规定都是“土政策”。这样的“土政策”理应遭到清除。
如果是这样,毫无疑问就会影响到以出版教学论文为主的书报刊的经济利益,但带来的更大好处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教师编造论文之怪现象。由于兼顾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论文两者关系,至少比以教学论文一票否决教师职称评定要科学合理得多。特别是能够给一些“地理”、“历史”、“音乐”教师带来平等待遇。
尽量减少职称评定衡量标准
职称是什么,按理说人人心里都清楚。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还职称评定以本来面目,以单纯的学术业务能力评价作为衡量标准,彻底清除附加在职称评定上的种种“挂钩。”否则,这样的职称评定就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
例如,就教师职称评定来说,除了教学水平、教学论文以外,其他凡是涉及到教师学习考评的几乎都与职称挂上了钩。例如年龄、工龄、工作态度、道德品德、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普通话考试、计划生育、普法教育、抗“非”(非典型肺炎)表现、甚至是否愿意提前退休等都被挂上了钩。
看起来这些“挂钩”都很重要,其实没有一个是“正经”的。例如普法教育,每一个公民理所当然都应当提高法律素质,但法律素质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法律知识的多少。
推行论文的双向盲审
所谓盲审,就是教学论文在评审时进行匿名评审。论文评审专家与论文作者相互之间不但没有利害关系,而且互不知晓。其实质就是要摒弃人情关系在现实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还教学论文质量高低的本来面目。
关于这一点,要在短时间内做到并不容易。因为谁都知道,论文关系到老师的职称,而论文的评审则关系到评审专家的人情关系和私下牟利。双向盲审的重点是放在保密工作上。这一点做好了,就有助于排除人情关系因素的干扰,尽量做到客观、公正、理性地衡量和评判学术成果,能够间接推动论文质量的提高。
构建新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
降低教学论文与职称评定的关联性,最根本的是要打破原有的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新的评价体系。
旧的职称评价体系过于强调所谓的科研成果,从而造成老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而对科研成果的要求,又简化为对论文数量的要求,从而造成拼凑论文的不正之风盛行,科研项目中关于教学的内容很少、课堂教学水平总体呈滑坡趋势,直接影响了培养学生的水平。
新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总的要求是全面、综合、客观,完全剥离附加在原有职称评价体系中的各种“挂钩”,大大降低论文发表在职称评定中的重要地位,改论文发表的一票否决为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因为归根到底,无法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无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晋升职称的意义。
针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考核指标应该是: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管理学生的能力,以及自身的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如果有公开发表的论文,可以作为参评材料提交;如果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可以提交教研总结材料,但这两者都只能作为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