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一位中学老师反映说,有一个阶段她工作特别忙,整天忙于处理作业、编写披阅试卷、找学生谈话。即使这样,她也不能不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撰写教学论文。否则,她就是与自己的职称过不去。
【扪心自问】
与其他工作一样,主动或被动从事某项工作,对一个人的心境大不一样,工作效率也迥然不同。教育研究也是如此。因为,归根到底这是一项头脑的产物,而头脑产物是不能按计划、下达任务来完成的。否则,这样的成果难以令人信服。
教学论文的写作目前就陷入这种怪圈之中。总的来看,目前老师遇到的论文写作尴尬有下列诸种,这些尴尬不消除,教学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就不可能没有假冒伪劣。
为了职称评定不得不写教学论文
老师评定职称,论文是一项必要条件。这样的“捆绑式销售,”对于一个整天疲于教学任务的老师来说,无论在精力还是写作能力方面,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实在是勉为其难。
不可否认,确实有极少数老师具有高涨的科研热情,经常撰写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发表在专业报刊上。但是总体上看这部分老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为论文而写论文、发表论文,到头来发表了这么多论文如果还是评不上相应的职称怎么办?这是他们的又一担忧。
为了撰写论文硬去套教育理论
写论文离不开高深莫测的教学理论,为此,就必须“上纲上线。”可是,无论是传统教育理论还是现代教育理论,在绝大多数老师眼里都是一头雾水。
在师范专业,最能体现教学艺术、心理研究的课程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可是老师们都知道,这是他们学得最累的课程。在实际教育实践中,这是最难揣摩的东西。如果纯粹是为了教学,几乎没有老师去看报刊上发表的论文。而实践离理论往往有“十万八千里”,有时甚至是背道而驰。
这样,为了撰写论文,硬要他们把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在一筹莫展的同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
论文发表后不得不束之高阁
按理说,论文的获奖和发表,除了对教学论文本身的肯定和褒奖之外,更担负着示范、推广、应用和理论升华的作用。可是在实践中,教学论文往往在发表或获奖后就直接进入了“保密箱”,再也不轻易示众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发表论文和获奖,主要功能在于评职称、“装点门面”(既是为个人也是为学校)。这从根本上反映了教学论文并不具备实际操作性的最大特征。至少在应试教育下,这样的教学理论根本无法变成现实。
根源在于官僚主义和评价体系不当
教学论文本身并没有错,更没有罪。现在围绕教学论文的撰写老师所遇到的这么多尴尬,根源还在于官僚主义和缺乏合理的学校评价标准。
官僚主义认为论文发表得越多越好、获奖级别越高越好,这样必然会促使学校和老师搞形式主义。外行人都看得出来:每年有这么多优秀课题评出,可是“只见评选、不见推广,”原因何在呢?
不恰当的评价体系把获奖作为唯一标准,当然会引发重名重利的校长去走极端行为,搞假科研。许多老师搞教育研究,并不是没有关注应该关注的问题,而恰恰在于,他们关注这些问题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这些课题在客观上容易获奖。动机不纯,结果也就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