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老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能手。”
教育教学研究的结果,必然要求老师撰写出一定数量的论文,促进自我完善。这也是当今创新教育的呼唤。
【扪心自问】
为什么老师在评定职称时需要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呢?归根到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科技含量高低,或者叫含金量高低,反映出一个老师是否在不断创新。
要使自己笔耕不辍,不断科研、不断创新,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虚心请教
虚心请教的对象包括自己的同行、非同行、国内外教育专家以及自己的学生。总之,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他在某个方面比自己胜出一筹,就是自己的“老师。”
虚心请教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重要的是它能尽快帮助自己进入角色、得到提高。这是老师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请教的方法重点应当放在长期跟踪研究领域、细心揣摩教学艺术上。这样日积月累,必定会有长进。
勇于思考
勇于思考包括两层意思:不迷信权威;善于发现问题。
不迷信权威要求研究者具有追求真理的胆识、坚持真理的理想,不唯书、不唯上、不崇洋,凡事都从实际出发,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是指老师在每天遇到的各种各样令人心烦的头疼问题中,只要稍加梳理、认识和研究,就可以从中找到一个个现成的教学研究课题。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的理由在于,既有助于掌握教学科研的理论武器,又能随时了解特定研究领域内的各种信息。否则,教学研究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或者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
为了撰写论文而进行的博览群书,侧重点应当放在:
经典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
教育专家著作,选择几位杰出教育家的著作进行重点研读;
教学研究动态,重点了解自己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方法和观点,一为借鉴,二为避免撞车;
青少年读物(包括学生作文),以便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心理状态,了解研究对象。
材料积累
在上述基础上对研究材料进行采集、筛选、提炼,以便为下一步的论文撰写打下扎实基础。缺乏足够的材料积累,写出来的论文就必然过于空泛,甚至无病呻吟。
材料积累的侧重点应当放在:
最能真实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作文、周记、日记等文字资料;
研究对象(学生)的详细档案;
自己从事教学实验、跟踪、考察的资料和结论;
各种调查统计所得到的数据资料。
勤于写作
非语文老师往往对教学论文的写作感到头疼,其实,论文写作并不难,其基本要求是观点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并非高不可攀。
教学论文写作的重点应当放在:
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思想火花;
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成败记录,即教学笔记;
教育改革实验报告、学生心理调查、工作总结材料等;
根据教学经验写成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学论文。
其中,前面两类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目的在于积累资料和练笔;后面两类主要是为了交流用的,目的在于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社会承认。
从上可见,笔耕不辍只是要求老师结合本职工作做一个有心人,从一些“婆婆妈妈的事”中挖掘研究宝藏,把它提高到一个理论高度。这既是时代创新的要求,也是自己成为一代教育名家的原始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