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一位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回忆说:“我做了10多年中学语文老师,除了读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6本高中语文课本,还读过什么书呢?真是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可以说几乎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本课外书!10多年时间啊,我都在干什么呢?”
【扪心自问】
按理说,无论是从提高自身素质、开阔眼界的高度,还是从培植人文理念、教书育人的角度,语文老师博览群书该是“不在话下。”可事实上,不读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的共性。既然不读书,他们也就难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个人思想,更谈不上写出有质量的教学论文来了。
语文老师不喜欢读书已经很普遍
据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调查,除了教学用书以外,语文老师很少买书。家中藏书500册以上的现在已是凤毛麟角,不少人并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名著、典籍,肚子里的古诗文也不多,对于当代文学、青少年读物关注得就更少了。
了解到这一内情,对于媒体上报道学生在中考、高考中呈上抄袭之作居然也能得满分,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因为这些阅卷老师肚里空空,根本无法判定学生的习作是否抄袭而来,当然就只好“疑者从无”,大笔一挥给予高分了。
在平时,语文老师和其他老师一样,除非为了评职称才会“临事抱佛脚”去读几篇论文,然后七拼八凑再组装成自己的“论文”,否则,对不起,“没有那份闲情”。不是为了评职称,平时主动撰写教学论文的老师就太少了。
语文老师为什么不读书
读书的好处很多,这一点语文老师比谁都懂。可是为什么他们不读书呢?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理由:
一是认为读书无用——读文学书对语文教学没有帮助。
残酷的竞争事实,使语文老师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中考、高考教学及其复习上,“一切为了考试。”他们的很多时间都用在研究教材和教辅、各种考试试卷和考试说明上了。
由于考试很少考课外书,所以自然就不需要读这些书(这是关起门来的理由,对外他们则另有一套说辞,并且事实上是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的);而不读这些书,语文老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就只能在“语文教学=教参+教案、试卷+答案”上死用功,就只能拼命加重学生负担,背课文、做练习。
就这样,本该最具人文意识的语文课,慢慢地变得平庸、了无生趣,以至于不少学生听到上语文课就感到头疼,浑身提不起精神来。
二是认为教学太忙——因忙而忘。
关于这一点道理显而易见,在此不再展开。
语文老师不读书就是害学生
很多当事人不可能同意这个观点,但这是事实。
害处之一是,腹无诗书的老师和博览群书的老师,给学生提供的教学质量迥然不同。
腹中空空,除了教科书就是教学参考书,再加上以前的一些微薄积累,凭经验办事,学生当然不爱听。因为他讲不出什么新道道,并且与实际相脱节。
相反,博览群书的语文老师,他们的讲课中浸润着浓浓的文化氛围、闪耀着人文光辉,能够找准学生思想脉搏、点燃学生思想火花,学生当然愿意听。
兴趣是热爱的老师。学生是否愿意听老师的讲课,对他们学好语文进而学好其它功课,都是至关重要的。
害处之二是,自己不读书并且百般寻找托词“太忙”的老师,必定口是心非,在学生中缺乏威信。
因为常识告诉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任务即使最忙,用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加以对照,每天抽出几分钟、阅读几篇文章还是不难做到的吧?
相反,善于在百忙之中抽空读书的老师,必定求知欲强、富有人格魅力,身先士卒。虽然每天可能只是几千字,可是日积月累离博览群书就不远了。许多优秀老师都具有这样的自觉性,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
由此可见,老师是否博览群书对于呼唤人文精神、倡导人文教育事关重大,尤其是语文老师。
老师多年不读书,必然会必然造成知识体系的封闭陈旧、人格精神的萎缩僵化、心灵空间的逼仄、思想观念的保守。
老师不思长进,又怎么指望学生长进呢?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理所当然要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