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活生生的历史教育(1 / 1)

【镜头回放】

从1988年开始,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就开辟了“商榷与正误”等栏目,全方位关注历史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表面上看,该栏目重在批评,但实际上是为了建设。因为对中学课本错误的关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不断的、制度化地发现课本错误,就是要建立一条由社会和学术前沿通向中学课堂的道路。

【扪心自问】

我们需要活生生的历史教育。这种“活生生”要求老师应该从对学生负责任的角度出发,撰写历史教学论文。

把自己的疑问推己及人

历史老师(其实不仅仅是历史老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总会碰到一些疑惑,学生在学习中也会不断产生这样的疑惑。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产生疑惑、不断消除疑惑的过程。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的教学论文,大多是由历史老师的疑惑凝集而成的。答案很简单:既然老师有疑问,学生有疑问,那么全国就会不知有多少师生抱着同样的疑问。与其一个班级一个班级进行释疑解惑,还不如撰写成教学论文刊布天下。把自己的疑问推己及人,这正是老师撰写教学论文的动因之一。

怀疑是知识的钥匙

活生生的历史教育,应当是课程改革的结果。

为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2000年第6、7期出版了“商榷与正误”专辑,集中披露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材的数百处错误,直捣近年来教材修改过于频繁而带来编写不够严谨、历史观波动较大而带来教材观念比较保守等痛处。

怀疑是知识的钥匙,不怀疑便不能见真理。全社会都有权关注学生从课本中究竟接受了一些什么东西,学生也有权知道他们从课本上所学到的东西,与社会正在争议的学问之间有多大距离。也许这会动摇“师道尊严”和“课本尊严,”但却不会动摇“知识尊严。”因为知识和知识尊严,本来就是在不断争议中获得的。

教学论文反映老师的研究方向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现代社会要求老师要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研究型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最令学生尊敬。无论将来干什么,中小学阶段都是一个为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学习和研究两者不可分割。这就要求老师本身要善于进行研究性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适应研究性学习环境。而研究性学习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教学论文。

所以说,教学论文本质上应该反映老师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反映他对学生的指导价值,甚至受学生欢迎的程度。

就历史课程而言,历史本来应该是活生生的、多姿多彩的,教育本来也应该是质疑创新的、开放生动的。

当然,不仅仅是历史教育,所有的教育都应当这样。因为接受教育的对象是人,活生生的“人。”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教学观念,只有看到活生生的“人”,才能真正以人为本,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也是老师撰写教学论文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