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一位中年女教师回忆当初参加计算机培训的情形时说,“一个模块要准备好几个月,而且当时考的内容主要是Win3.2环境下的计算机操作,即使学会了,现在也根本用不到。”
她回忆说,当初鼠标刚刚流行。虽然有人手把手地教她,可是她并没有看清是怎样用鼠标的。因为她特别怕出故障,“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蹦出一个窗口,吓自己一跳。”
她认为,教师的确需要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养,但要注意实用化,学会了立刻就能用,不要太抽象、太理论化。
【扪心自问】
对于老师来说,最难的培训就是计算机和外语。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让他们重新接触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并且还要和年轻人一起进行考试,心理压力是很大的。
那么,怎样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呢?
首先是领导重视
“领导重视”并不是一句空话。例如,北京市要求在2005年前所有中小学生教师都要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其中专任教师应当达到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的水准。然而,当对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甚至包括一些免费培训时,一些学校领导便婉言谢绝,一般总是强调“缺钱”。
看看一些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他们往往愿意投入10000元搞硬件、1000元买软件,却硬是舍不得100培训费。有的学校领导干脆就说“建好了校园网,就是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实际上,这样的校园网根本用不起来,充其量只是一种摆设。
其次是众口协调
信息技术培训的特征是“众口难调”,原因在于培训对象的基础不同,各地校园网建设也有相当差距。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信息技术培训就无法进行下去。
对此,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职能、不同水平、不同特点,分层制定培训计划、有的放矢进行培训。
培训对象可以分成领导层(主要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发展规划执笔者)、骨干层(主要指具有较高水平的网管员、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普及层(主要指学科教师)。
分层培训虽然无法解决同一层次中存在的一定差异,但基本上可以克服众口难调现象,教育效果也大大提高。
最后是学以致用
什么样的培训才算是好培训?标准是看培训内容。
一位普通中学的青年教师反映,信息技术培训应当侧重于传授实际经验,尤其是在具体教育情景中怎样处理实际问题。现在的年轻教师都有学历,通过自己努力,一般都能掌握新知识。信息技术培训的难点在于,怎样在学校自身条件限制下解决实际问题?通常的情形是,他们在学校里自行寻找老师“传帮带”,除此以外很少看到有这样的培训。
也有老师提出,他们更想知道现在外国的老师这方面在干什么、想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就很难与国际“接轨。”
有鉴于此,培训内容应当包括以下3个层面:技术层面、理论层面、教学涉及和方法整合层面。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及知识更新很快,培训中一定要紧紧追随前沿的高新技术及教育理论,当然这对培训教师的要求也特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