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教师培训是怎样的(1 / 1)

【镜头回放】

一位新教师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年,就由学校安排参加继续教育。由于当时他刚刚大学毕业,对如何面对学生、怎样安排教学步骤、怎样把握课堂等方面心里都没数,所以感到机会难得,也非常重视这次培训。

一到培训班,他就发现许多同事睡意盎然。当他认真听了一次课后,不禁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因为老师讲的并非他们所需,而只是把他们大学里学的课程重述一遍。而且由于时间关系,还远没有他们的大学老师那样讲得深入、透彻。

就这样,一个学期过去了,每星期半天时间全部被学员们用作睡觉、开小差。什么都没有学到,可是却照样得到了评定职称所需36个学分中的6分!

【扪心自问】

这样的教师培训完全是形式主义,根本收不到实效。而且有调查表明,一般青年教师都感觉这样的培训特别无聊,无法真正学到本领。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到大学里去自由选课,换算学分。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从国际视野来看一看当今教师培训的几种基本模式。

总体上看,有以下6种:

知识模式

教师是知识的象征,特别在一些边远落后地区,教师几乎是唯一的知识分子代表。所以,教师培训不但离不开、而且必须非常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专业化就意味着知识化。

俗话说“给人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培训就是不断向他们注“水”的过程。

能力模式

教师必须具有知识,但光有知识还不能成为教师。

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上就慢慢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具备知识的教师更应当具备把知识表达出来、传递出去、教会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会与学生进行沟通、共同处理课堂事务。因此,教师培训必须从知识模式向能力模式转变。

情感模式

同样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教师培训的知识模式、能力模式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当这两个条件达到一定程度时,最能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因素是情感。

也就是说,强**师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在教书的同时也能育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决定性影响。自身是否具有情感方面的条件,就成为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建构论模式

建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知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扩张、通过学习者和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共同建构的。

具体到教师培训而言,同样需要对他们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知识变成完全个人化的、而不是外在于自己的东西。

批判论模式

教师需要关心书本知识,但同时也应当关心书本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合理性。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求教师培训应当主动介入社会生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具有对整个社会保持一种关心、兴趣、审视的眼光。

反思论模式

在建构知识和批判社会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具有反思意识,即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面应当进行怎样的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从上可以看出,这6种教师培训模式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化、递进的过程。尤其是反思论模式,更是当今国际教师培训的主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