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是指路明灯(1 / 1)

【镜头回放】

一项统计调查表明,已经成名的教师中,除了少数非科班出身的天才以外,毫无例外都读过教育名著。

【扪心自问】

这些被调查者的共同体会是,从高中毕业进入师范院校后,对教育学科方面教材的学习感到特别枯燥。参加工作以后再学习,兴趣就高多了。

这项基于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调查发现,当他们在读了最近几年出版的教材后又会感到“似曾相识”,却再也提不起兴趣来。在一些地区,第二、第三轮教师的继续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什么是教育名著

应当说,所谓教育名著是指在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尤其是20世纪以后,中外教育理论家、思想家留下的那些经过历史反复验证的、得到世人公认的优秀和知名的教育著作。例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巴班斯基,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布鲁姆、罗杰斯等的著作。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启发性,能够使人从过去的经验中领悟到教育规律;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可读性强;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借鉴使用;能够照应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全面理解教育问题。

研读教育名著的意义何在

就我国目前小学教师队伍来看,学历达到专科以上的只占20%。这表明,80%的小学教师只读过中师教育学教材,教育理论十分单薄。而即使他们已经学过的那些教育理论也相当陈旧,甚至早就已经过时了。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四川教育学院、四川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近几年来推出“学习教育名著、原著,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科研项目后,受到了广大骨干教师的热烈欢迎。这让组织者感到非常欣慰。

大家感到,研读教育名著的主要意义就在于,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转变思想观念,特别是对于当今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教育观念陈旧、基础薄弱;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科研意识淡薄、缺乏理论升华等薄弱之处,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就我国教师现状来看,很多小学教师是中师毕业后再升专科,少数小学教师和相当多的初中教师是专科升本科,他们在中师、专科、本科3个阶段都要学习“教育学,”其内容不乏重复之处,从而造成教师厌教、学员厌学的情况。研读教学理论专著和名著,既能帮助他们避免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误入歧途,又有利于他们进入教育科学的殿堂。

这些在历史进程中经过浪涛沙而留下来的教育名著,其中不乏不朽和神圣之处;在教育原著中,同样能够领略到大师们精彩的思想精髓。

虽然这些著作或许只是代表了那个年代的教育教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局限性,但是其主要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仍然有着学习借鉴价值。

研读教育名著的方法

学习教育名著、原著,应当渗透在各种培训模式如校本培训、研修一体化、反思性教学、合作交流、现场诊断模式等之中。最好在开始阶段要进行探讨,一步一步掌握现代的、有效的阅读技能。在此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解剖和反思,形成小型的研究项目。

这种互相交流阅读心得非常重要。因为通过交流、讲座、论辩、写读书心得,最后能在新的甚至前沿的位置上对名著进行评论和批判。当然,除此以外也不能否定“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

应当注意的是,阅读教育名著、原著必须有一定水准的科学教育理论作指导,从整体上加以理解,掌握现象和历史全貌,从而获得真正的、系统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领悟真谛,千万要避免语录式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