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为什么学习动力不足(1 / 1)

【镜头回放】

北京某师范大学在全校举行的一次大范围调查表明:

41%的学生认为,“老师这一职业前途不大,自己从事这一职业并无光荣、崇高感”;

27%的学生认为,“读师范只是偶然,并没有太多的其他想法”;

20%的学生认为,“老师工作比较单纯、清闲,竞争相对较小,所以才读的师范”;

只有12%的学生认为,“对教师职业有浓厚兴趣,愿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才学。”

【扪心自问】

遇上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是学生的福音。然而在如今的师范院校中,师范生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已是事实。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居然有88%的师范生“学习动机不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更有许多人竟然是抱着一种“读师范是为了将来不当老师”的态度来学习的。就好像“今天的结婚,是为了将来有朝一日离婚”一样的荒唐可笑。

可想而知,他们在学习上会有多少刻苦?

师范教育决定着中小学教学质量

在我国,教师队伍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这就是说,今天的师范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明天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而素质教育的身体力行者也是老师,教师队伍的素质低下是影响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之一。

某师范大学举行的一次全校性汉字笔画笔顺竞赛,可以佐证这一点。该校从各系(院)99级师范专业本科学生中,各抽出了一个自然班参加这次竞赛。竞赛内容为写出以下20个规定汉字的笔画笔顺:

与、山、丸、义、女、叉、臣、片、火、为

斗、心、玉、鼠、凹、凸、韭、州、辽、张

每字笔画笔顺全对记5分,否则记0分。

结果,551名参赛学生平均及格率只有63%,最低分更是只有20分。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中文、历史两个文科系的及格率低于平均水平,分别只有50%和38%。

老师的素质低下是个大问题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着大量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师资力量。他们与素质教育对教师应当具有的素质要求相比,有着一段几乎遥不可及的距离。

例如,1999年6月12日,广东省某贫困县曾经对全县2500多名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基础知识摸底测试,抽查范围是小学一至六年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每位老师任意从语文和数学科目中选考一门。

令人不敢相信的是,竟有1/3人达不到70分,其中349人不及格。语文最低分只有20分,数学最低成绩只有3分。

这表明,现行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亟需一个很大提高,否则完全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试想,数学老师自选科目考试的成绩还只有3分,他又能教出怎样的高素质学生呢!

师范院校的教与学动力不足

师范院校有“中国基础教育工作母机”之称,因为它担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最重要任务。然而,师范院校中普遍存在着的老师动力不足、学生动力不足,必将导致毕业生质量不高,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生教育质量不会太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师范教育并不重视学生日后职业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的培养。似乎将来作为中小学老师,并不需要掌握多少高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他们最通常的解释是:那些没有读过师范院校、甚至没有上过几天学的人不也在做老师吗?至于教育教学技巧其实“很简单”,只要掌握上课的基本程序例如导入、教授、小结、重点、难点、布置作业、板书之类的基本功,就足以成为一个像模像样的老师了。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无论是师范院校的老师还是学生,教与学的动力都不足。学生质量比不上综合性大学,也就不足为怪了。

按理说,师范院校为中小学服务,教育类课程的老师应当经常深入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但是这样的情形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了。这就势必造成师范院校毕业生不熟悉教育实际和教改状况,严重脱离教学实际。

师范院校毕业生中,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并不多,敬业精神就更加不容乐观。师范生的生源质量不高也是一个普遍话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并不是为了热爱教师职业,而是因为这个职业比较稳定、竞争性不强,带有大锅饭、铁饭碗的憧憬。

这样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成才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