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从2001年9月起,意大利中小学教育的内容有了重大调整,数理方面更加重视实用与轻松教学,语言教育调整成为改革重点,历史科目成为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取消了过去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划分,把小学到高中的整体教育划分为两个阶段:6~13岁为第一阶段,13~18岁为第二阶段。
【扪心自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了解一下国外的课程改革和学制改革方案,对我们开阔眼界必定会有所帮助。
从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来说,可以看出这样几个共同特点: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最佳方法;考试成绩不是评估学生素质的主要依据。
下面就介绍几个主要西方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特点,以及学制改革方面的发展趋势。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
美国的基础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各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但有4门核心课程是相同的:英语、数学、科学、社会。中学课程设置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英语语言艺术、公民与政府、数学、科学、音乐与艺术、外国语、实践技能等。综合性中学一般分为三科:学术科、职业科、普通科,每门课程在教学时都分解成讲座、课堂实践、工场—实验室实践等3个部分。
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
英国的基础教育一共有12门必修课: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除此以外,学校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社会性的养成、健康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等。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也在学校课程体系内。
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
日本的课程改革,突出地表现在设立了综合学习时间,由各学校创造性地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国家不规定其具体内容,通常有自然体验、社会参观、制作与生产活动等。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压缩必修课内容和课时、扩大选修学科,鼓励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
法国初中教育阶段的教育方案
法国从2003年秋季开始彻底改革初中的教学组织,但是不改变统一初中的基本结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为所有人开放、同时又为个人设计的初中教学,它既不是小学的延伸,又不是因材施教的“小高中”,而是既有统一要求、又有通向成功的不同路径。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辅导,打击高缺席率和退学现象,设立“替换班级”和“多一次机会”方案,在教学优先区和乡村6年级(初一)开设艺术创造班。
各国中小学学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这里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提前入学,二是延长学制。
关于提前入学
法国正在试行“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一体化”,其实质就是让5岁的孩子开始接受小学义务教育。英国也早就明确规定,满5岁的孩子进入第一级学校。在美国,许多人甚至提出孩子应该在4岁就开始上学。
他们认为,提前入学的理由是:从生理上看,现在的孩子要早熟得多;从心理上看,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严格的教育要求;从管理上看,年龄越小越容易减少中途退学率;从职业教育角度看,便于他们在参加工作前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职业培训。
关于延长学制
美国正在考虑改革中学教育,向高中生提供相当于大学低年级水平的技术训练,使其基础教育年限延长到13年。前苏联早在1984年就将小学入学年龄由7岁改为6岁,从此实现了11年一贯制。西班牙学生的离校时间也已经由14岁延长到了16岁,16岁以后还要进行2年的职前教育,实际上已经延长到了18岁。
他们认为,延长学制的理由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未来劳动者需要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中学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又不能立即参加工作者,往往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把他们放在社会上不如留在学校里对社会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