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有这样一个真实故事:国内某著名大学中文系有一位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偶尔发现孙子正在翻阅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一首古诗注释错了,就给孙子予以纠正。
第二天上课老师讲这首诗时,孙子兴冲冲地举手指出这个问题,不料被老师兜头一盆冷水:只有书上的答案是唯一正确的。孙子马上遭到全班学生的耻笑。
从此以后,孙子再也不听爷爷的了。
【扪心自问】
很多老师就是这样教学生的,只要答案不和书上相同,考试时就不能得分。
本书作者的儿子在读小学6年级时,一次考试“读拼音写词语”,他根据màn yán写下的“漫延”被老师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蔓延”。后来他把最新版《中学生规范词典》指给老师看,上面的“蔓延”、“漫延”、“曼延”都是同一个拼音,可是老师硬不承认,还驳斥他“无理取闹。”“唯书”到了这个地步,老师怎么还能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呢?
在长春市召开的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老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等方面亟待转变,以进一步适应改革大潮。
其具体要求是: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职业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新课程改革后,这种角色就应当让位于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种“学习共同体”要求老师,在学生自主观察、实验和讨论时,老师在一旁并不是毫无作为,而是应当积极地看、认真地听,真实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并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与此同时,还必须在心理上指导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他们以精神鼓舞和学习方法指导。
由“教书匠”转为“研究生”
“教书匠”的主要任务,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文知识。而在改革后的新课程中,实行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这就表明原来属于国家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力,已经下放给学校和老师,老师已经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
这种“主体”身份,要求老师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应当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师。这就意味着老师仅仅作为一个“教书匠”的角色,已经完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作为一个“研究生”不断探索和研究、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由“单一型”转为“综合型”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是分科进行的。语文就是语文,数学就是数学。不少老师除了自己所教的学科以外,对其他学科根本不了解。而新课程改革则打破了原来这种学科壁垒,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实践活动的课程。
这种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这就迫使老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成为综合型老师。因为归根到底,各种分门别类的知识在学生身上最终应当发生整合作用,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传统教学”转为“现代教学”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式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已经一刻离不开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现代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素质,善于将各种新知识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教会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本领,将学生培养成“信息化人。”
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尊重个性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面向全体学生,从他们的共性出发进行教学。可是,新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允许学生自主发展的特点。所以,要求老师在继续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
新课程改革提出这样的目标,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发展、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教育大量应用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这个前提条件,这种由面向全体学生到面向全体学生和个体学生相结合的转变就只能纸上谈兵。
这也是老师从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