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一年级的孩子入学才3个月,就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很快就能阅读、朗诵诗文、讲述故事,甚至演课堂剧;他们在游戏中很快学会了过去难学的数学。
到了入学七八个月,就开始出现自主的阅读写作热,或用纸笔,或用电脑,写出一篇篇日记、文章,其文思敏锐和吸收信息的效率,大大超出了老师和家长的预期。
仅仅一年半时间,学生的识字数就普遍超过2000个。其语文能力与传统教学下的三四年级学生相当。
【扪心自问】
这是广东省60多所中小学开展生本教材教学的结果,它在教育观念方面带来的冲击意味深长。
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在研究中发现,过去一些老师苦教不果的东西,在考虑儿童某种天性的教育条件下,会轻而易举使学生兴奋不已,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
有鉴于此,他们特地编写了语文、数学、外语的实验教材,首先在全省20多所小学一年级进行实验,核心就是要确立儿童在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
这种生本教育的主要特点是:
老师变“插秧”为“抛秧”
所谓生本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本),是一种专门为学生设计的教育,以与过去的师本教育相区别。
其成功奥秘在于,老师把可以托付的教学通通托付给学生,尽快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自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
如果把老师过去的教学看作是“插秧”,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就可以称之为“抛秧。”
以前老师在“插秧”时,总是把秧苗(知识)插得密上加密,可是收成并不理想;而现在改成“抛秧”后,动作优美、乐得轻松,由于合理密植,反而收到了好收成。因为归根到底,学习需要依靠学生的主动性。一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所学的知识非常容易掌握,而且学起来不感到苦和累。
一个典型事例是,一位高中数学老师在某班教“差角余弦公式”时忘记了中间的证明步骤,无奈之下他只好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求证。第二堂课到隔壁班级上同样的课,课间他作了充分准备,证明步骤讲得很详细。测试结果证明,第一个班的学生对这个公式的掌握情况要比第二个班好得多。
让学生从整体上领悟教育真谛
进行生本教育体系改革的前提条件是对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方向是“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也就是说,老师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少而精,以便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使得他们的知识成为整体状态。
这种整体状态的知识,能够对学生产生永不枯竭的强大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从整体上领悟教育真谛。
例如在给初一学生讲解“有理数加法”时,首先问学生“上半场赢4球,上半场输5球,最后结果如何”,要求学生用“+”“-”来表示输赢。由于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它具有整体性(几乎包括有理数加法的所有信息),所以很容易让学生调动所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来帮助理解。
把属于学生的东西还给学生
曾经有人问列宁,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是什么?列宁回答说:把属于人民的东西还给人民。
如果据此进行阐发,是否可以这样说: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作用,就是把属于学生的东西还给学生?!
国家教育部发布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把“研究性学习”列入高中必修课,其主要意义也就是为了把许多原本属于学生的东西还给学生,从而突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生本教育中,实际上已经体现了这种课程改革精神,并且已经取得了应有收获。
例如,深圳外国语学校的罗华老师,在“禁区”高三年级大胆进行历史学科改革,全班学生在高考结束后对罗老师深深鞠了一躬——该班历史学科的高考成绩高居全市第一。
在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与修订完成后,教育部给了各学校很大的改革空间和时间,鼓励学校编写“校本教材”。事实上,校本教材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实验特色,学生爱学、老师爱编,非常有利于帮助普通学生获得理想发展。而生本教育只是其中的一朵奇葩。随着这样的改革理念深入人心,必将会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