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天津市大港区石化四小,作为“九五”期间教育部重点课题“大成全语文教育”第一批实验学校之一,经历了该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该校已有两届经过该教育实验的毕业生,在小学毕业升入初中重点班的入学考试中,入学率由以前的不足30%提高到了66%。而且,这些学生较其他同学具有更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更强的概念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扪心自问】
这一数据表明,大成全语文教育确实收到了可喜效果。那么什么是大成全语文教育呢?
这里的所谓“大成全”,是指“把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基本训练融为一体,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角度,抓住课程改革问题进行深入地实验研究。
“尽早阅读就是一切”
大成全教育理念认为:“实现尽早阅读可以解决三年级学习分化问题”,识字效果应该由阅读的迁移水平决定。
为此,入学3个月后老师与家长就配合引导学生展开面向社会的开放式阅读,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使阅读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样不但扫清了他们今后学习其他任何学科的文字障碍和理解困难,而且还保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学以致用、随机抽题的原则,用数学应用题的识读和理解力检验识字成效,完全可以印证这一成果。
大成全“全语文教育”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大成全语文教育课题组,采用钱学森先生倡导的“集古今中外智慧之大成”的思想,及“由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的语文教育观念指导下进行了这项实验。
他们认为,“大成全语文”教育应当是“全语文”教育,坚决反对并纠正“重思想轻文化、重教授轻感悟、重书本轻实践、重训练轻情感、重言语轻规律、重应试轻能力、重书写轻口才、重名位轻效率”倾向,落实完整的语文教育观念。
逻辑性与文学性并重
说到这里,不能不谈到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
一般来说,除了扫盲识字和精神陶冶以外,中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在说话、作文时能够符合语法规范;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力,使他们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可以简单地归纳为逻辑性和文学性,两者不可偏废。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体上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其总体素质的重要内容。
一个著名的考试题目是“雪化了是什么?”有学生答“春天”,老师判错,因为正确答案是“水。”其实,这里的“春天”和“水”两个答案,是分别从逻辑角度、文学角度出发的。从逻辑角度看,答案只能是“水”,虽然平淡无奇,却是天衣无缝,因为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其他东西。而从文学角度看,答案除了“春天”以外还可能是“蝴蝶”、“鲜花”、“蓝天白云”等,虽然诗意盎然,两者却无必然联系。
从逻辑性与文学性并重的角度考虑,这两个答案都可以判“对”,但不能由此把文学性角度出发的感受和思考方式当作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向甚至全部目的。
否则,将来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能写出似是而非的“朦胧诗,”也写不出一篇合乎语法逻辑的文章来。
敢于挑战现行语文教材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最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鼓励师生对现行语文教材进行挑战。王泽钊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
王泽钊是原青岛市二中语文老师。十几年来他带过17届高三毕业班,基本上不用国家的语文统编教材,而是采用他自己150万字的自编教材。他所带班级的高考成绩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令人赞叹不已。
王泽钊的上课不合常理之处很多,考试方式尤其是考试答案更是宽松。在别人那里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而他却把它细分为阅读课、对话课、辩论课、表演课等好几类,很受学生欢迎。
实际上,王泽钊的语文课就是一种大成全语文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