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曾经被初一语文教材选用了近10年的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在新版教材里不见了踪影。究其原因,主要是文中提到的“熊皮手套”有悖于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理念。
这篇文章的作者、作家王周生,在知道撤下自己作品的原因后,感到“失去比得到更令人欣慰。”
【扪心自问】
这篇文章由于不符合环保理念而被撤下课本,反映了目前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关注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了。
关门办学不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忠魁教授,在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进行比较后认为,西方文化尊重孩子的个性,而我国则是按照大人的要求来规定孩子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向人格化、能力化状态转变。而现在的问题是,应试教育和能力教育存在相互冲突。
在西方国家,中小学阶段特别关注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要求学生走出书本去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志愿者行动。而在我国,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是关门办学,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单一尺度。
重学历不如重资格
实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我国目前这种单一评价依据。例如,重学历不如重资格、“焊接”不如“链接”。
这就是说,职业资格证书代表的是该行业具有某种能力的资格,学历证书只有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在一起,才能对素质教育有促进作用。我国现有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是一种计时性连接,即使是弹性学分制,也是在学年制下的学分制,不如西方国家在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层次链接关系好。
历史教材中差错最多
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2000年第6、7期出版了“商榷与正误”专辑,集中披露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材有数百处错误,从而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为什么争议最先从历史教材中爆出?总的来看,除了无可争议的“硬伤”以外,还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把历史教材中一些有学术性争议的地方也认定为“错误”,这是难以避免的。
其次,由于近年来历史观波动较大,而教材编写大多只能以普及性的、大众认可的历史观为主,观点比较保守,所以势必会导致把一些新观点也划入“错误”范围的情形。
最后,频繁修改历史教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教材修改过于频繁,就势必会导致教材编写不够严谨。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庞大、教材容量小,也会导致教材过于简练,损害部分历史事实。
可以这样说,历史教材中差错最多,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更追求历史观与现实社会的一致。
我们该有怎样的“教材观”
有专家认为,除了教材中的“硬伤”以外,对于一些“软伤”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它“不会严重影响到教学”,“在实际学习中,中学生还很少有深入到能够发现错误的程度。”
这实际上就提出了应当有一个怎样的教材观的问题。
教科书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知识的确定是一个不断修复乃至颠覆的动态过程,因为“不怀疑便不能见真理”。只有在这个动态过程中相对静止的东西,也就是被称为“学术成果”的内容才有资格列入教科书中。如果这样的“学术成果”不断受到怀疑,那么教科书也就不得不经常进行修改。而如果在教科书中通篇都是相对“静止”的内容,那么,除了“硬伤”之外的“差错”是肯定没有了,从而带来的不是保守就是被动的教材观。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从上可以看出,如果不满足于学生只是学到一些“死知识”,而是希望他们也能够了解一些社会和学术前沿正在“争议”的东西,从而知道课本和这些“争议”还有多少距离,就应该允许教材出现“差错”。
这样的“差错”或许会动摇“师道尊严”或者“课本尊严”,却根本不会动摇知识的尊严。因为“知识”及其“知识尊严”本身就是在不断的争议中获得的。僵化而停滞不前的知识,是令人无法想象的,也是根本没有“尊严”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