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式(1 / 1)

【镜头回放】

上海市昆阳小学四(2)班课堂上,语文老师正在上阅读课《智能机器人》,因为没有讲台,所以她从学生身边从容地来回走动,通过肢体语言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课后一位男生反映说:“讲台没了,我们发言更大胆了。”

【扪心自问】

在该校全校取消讲台后,开始时,一些老师感到不自在,走着走着就不自觉地又走到原来讲台的位置。可是久而久之就觉得,这样站着更别扭,于是干脆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讨论上。

在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全校各班移走讲台后“圆桌会议”、“四角鼎立”取代了“秧田式”座位排列,老师走进学生中间,师生交流更加通畅了,给学校教学带来了活力。

取消讲台有多种象征意义,但归根结底教学方式是由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课程改革的目的和内容

教育部从1996年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研究,1997年首先在天津、江西、山西两省一市进行试验,1999年扩大到10个省市,2001年扩大到25个省市,2002年秋季扩大到了全国范围。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这三个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此,在初中阶段开设了科学课,分学科和综合课并行;高中阶段以分学科为主,强调基础课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并且首次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课、劳动实践和社区服务等。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本,更多地体现了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质量源于多样化竞争

新课程教材体系将原来各课的教学大纲更名为课程标准,由教育部颁发,非行政、公务员系列有条件的团体组织和个人,都可以申请教科书的编写、出版。教育部主要负责课程标准和教材审定,担任“裁判员”,而不再是“运动员。”

教材编写引入了竞争机制、实现了教材多样化,打破了教科书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的状况,有利于提高教科书质量。

在教材编写中,各家单位积极应用新的教育思想,充分考虑学生心理、认知能力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就必然提高了新课程的质量标准。

新课程需要新课堂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式,由此要求新课程需要有新课堂。总的来看,只要是能够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就是理想的课堂。为此,《人民教学》编辑部曾经专门编了一套《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丛书供老师们借鉴。

在新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也大大增加了,这时候特别要求老师具有正确的教学任务观。

要记住,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个学生发展。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可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所以老师应当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时候他们的潜能最能得到充分挖掘。能够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特别重视对人的关注

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都必须特别重视对人的关注。因为,对生命的关怀和人文主义教育,才是本质上学校教育的“根。”

为此,新课程教学特别要求老师要按照学生思维来思考教学(学生意识),把学生提出的幼稚问题和天真问题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童年意识)。因为“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不拘一格

例如,在武汉市某小学一年级课堂上,一位老师正在教《品德与生活》中“祖国真美丽”一课。她事先要求每位学生把自己参观名胜古迹时拍的照片带到课堂,与同学讲一讲照片上的故事。学生们有的大谈上海东方明珠塔,有的到过香港海洋公园,有的说他看到的天安门广场比武汉著名的洪山广场大多了……在活跃而安详的课堂气氛中,在这样的彼此讲述和倾听中,祖国的美丽已经融入学生心灵,每个人的个性都淋漓尽致地张扬着,而她只是在一旁微笑。

如此富有诗意的图景,不就是新课程的理想课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