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特在哪里(1 / 1)

【镜头回放】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随着这著名诗篇的结束,舞台上扮演刘兰芝的同学像朱丽叶那样,假死复苏后抚摸着焦仲卿的尸体,痛哭殉情。

这是北京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学生,以自己对语文课中所学各类诗歌的独特理解,自编自演了11个诗剧中的一幕。

【扪心自问】

自从2000年开始使用新版语文教材后,高中第三册教材中60%以上都是中外诗歌。由此许多老师感到,这样的新教材自己不会教,学生不会学。因为诗歌本身就很难讲,在高考中的比例又不大,参考书也很难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诗歌变成诗剧,或许就是新教材的一种新探索。

在本篇最后,我们特地来看一看特级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究竟有哪些“特”招。

在我国,特级教师是中小学教师职业的最高荣誉,虽然它不是职称,但获得这一荣誉就意味着进入了一流教师行列。

在北京市东城区小学语文老师中,就有这样一个“三代特级教师”集体:张效梅、卢晓玲、王欢。她们的经验是:

“特”在把教材吃透、“特”在创新

张效梅老师教了40年的小学语文。她说:“我一辈子就是这么静心读书、教书。没有启而不发的学生,只有不会启发的老师。”她的老师兼同事、语文特级教师王企贤曾经对她说:“你把课文静心读20遍,就知道怎么讲了。”

所以,张效梅老师一直认为,特级教师“特”在吃透教材、“特”在创新。她说,如果不把教材吃透,又怎么创新呢?她的许多学生后来都当了作家、记者,她带的3位老师也都先后被评为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教学的本质是老老实实做人、做学问

特级教师卢晓玲是张效梅老师带的第一批“徒弟。”

在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市东城区率先开展特级教师带徒弟的教学科研活动。张效梅老师像带小学生一样带起了卢晓玲老师。每周一次师徒备课,教材不烂熟于心,就经不起张效梅老师的一个个提问。

由此,卢晓玲感触很深:教学的本质就是老老实实做人、做学问。老师对教材理解有多深,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来。优秀老师上课时不需要拿书,没有一句废话。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感到有负担,课后也会主动学习。

卢晓玲老师说,看看现在一些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就要补语文、作文不会写,这实际上就说明了教学的失败、老师的失职。正是因为老师“用心”不够,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不仅要会“教”、更要会“导”

已经教了20年小学语文的特级教师王欢,是卢晓玲老师的“徒弟。”她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感到,老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从“教者”到“导者”,从“教学”到“导学”,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而要“导”好,就必须自己先积累好,先融入真情。

王欢老师目前正承担着国家级课题“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研究”、“小学语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等,她特别关注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听王欢老师讲课,学生常常能从她的语言中看到“画面”,“画面”中呈现“情景”,“情景”中饱满“情感”,“情感”中悟出“情理。”对学生来说,上这样的课简直是最大的享受。

而学生们回报她们的,除了做人的道理,还有考试中的优异成绩。这也是所有老师希望得到的最大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