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应该体现人文关怀(1 / 1)

【镜头回放】

公开课上,授课老师用双面胶将木制教具紧贴在黑板上。学生上去板演时,教具突然擦着孩子的肩膀掉了下来。孩子吓了一跳,老师也有点慌乱。这时,教室里出奇地静。

老师很快镇定下来。她将教具从地上捡起,然后使劲往黑板上按。那教具被牢牢粘住了,再也没有掉下来,老师也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上她的课。

【扪心自问】

就课堂教学展示看,这节公开课是很成功的。可是从另一角度看,不得不令人遗憾——老师为什么对学生受到这样的惊吓不闻不问,没有一点关切之情呢?难道说对学生表示一下慰问就会打乱整个教学步骤吗?

从潜意识看,这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如果这不是公开课,老师或许不会如此冷漠,那么公开课上为什么就会这样呢?难道是公开课的错吗?

确实如此。因为这是公开课,所以大家都希望它不能因此而影响老师的声誉、影响学校乃至地区的声誉。公开课上附加的太多的非教学功能,把教育本该有的人文关怀丢在了一边。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有问题。

人文关怀体现着做人的道理

目前的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要求公开课更关注老师怎么讲得清楚、怎么展示得好、怎样才能表现出他的各种才华,而忘记了教学生涯本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在每一堂课包括公开课上,老师不但要向学生展示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更要教给他们如何做人的道理。

如果仅仅是因为公开课,老师就对学生如此冷漠,那么我们的整个成年人社会又有什么理由苛求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后热心关心他人呢!

教育的真谛应该包括真善美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应当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能力发展方面。

公开课也是如此。它向学生传播的是真善美,因此决不能有丝毫的“假。”如果老师嘴上说的是一套,背后做的是另一套,那么无论他的课讲得如何精彩,都不能算成功,也不会成功。

语文教学的文以载道

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语文教学尤其承担着这样的“重任”,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的应有之义。

要做到这一点,语文老师首先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因为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人文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还要使学生汲取人文精神、滋养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是一门“人学。”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历史的潮流,成长与发展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如果语文教学舍弃了人文关怀,那么它也就必定会舍弃语文的灵魂。

数学教学的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数学老师总把“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名言当作维护数学尊严的挡箭牌,可是许多学生对此“不敢苟同。”他们更多的是感到数学枯燥,质疑“学数学有什么用?”

一方面学生厌学,另一方面老师在思维定势中形成了“数学不好,就表明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差、继而智商不高”这样一种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

数学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要打破的就是这样的奇谈怪论。数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它们都是对自然界的经验总结。人为地把数学与其它学科割裂开来,必然会使学生感到困惑,这就是数学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英语教学的人文关怀

除了一般要求以外,英语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老师要有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在此基础上,要尽力追求英语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要善于让学生步入听、说、读、写的训练轨道;在教学内容多且枯燥的时候,要设法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设计情景,通过对话、看图、讲故事、打擂台、唱英语歌、值日报告、课本剧、猜谜、竞赛等一系列有趣活动进行教学,让授课在愉快的笑声中进行。

开设与人文相一致的课程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开设人文课程,着重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从1994年起根据原国家教委决定试办的、面向全国招生的3年制高中理科实验班,结合开展《全国理科班科技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与教学模式设计研究》课题,提出了以“会做人、会做事、会求知、会与人交往”的目标,连年来就取得了可喜成效(老师对学生如何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请参阅本丛书《学生卷》“以人为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