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有一次,教育部组织部分课程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
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听课老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公开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批评。专家评课令这位老师难以接受,竟然当场大哭起来。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的严峻挑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扪心自问】
这表明,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和碰撞,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否则,老师面对新教材就可能踩不上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新教材的脉搏呢?
积极树立课程意识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缺乏课程意识。面对不同的班级,老师采用同一个教案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这种局面不得不改变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将课程意识提高到重要位置。
所谓课程意识,是指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老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不仅仅指教科书,还包括老师、学生、教材、环境4个因素及其整合。
经过这样的整合,对于不同的班级来说,4个因素中有3个各不相同,所以,老师不能“一招鲜、吃遍天”了。课程除了文本课程以外,还应当包括体验课程。老师和学生一起探求新知识的过程,需要老师在其中倾注更多的创造性劳动。
积极充当学习的促进者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通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而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本该是教与学的统一,需要双方主体(老师和学生)交往、对话、沟通、互动、合作、共建,需要以教促学、互教互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通过交往,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老师心目中应当具有学生意识,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怎么教,更重要的是应当考虑学生怎么学。而要达到这种变化,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这就是说,教学并不是要使学生记下一些结果,而是要让他们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其特点是老师“讲”得少、学生“想”得多。
以语文课为例,老师应当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说心里话、写性情文章,而不是把他们的思维纳入既定模式,更不能满堂灌,把成年人的理解代替他们的感受。
并且,老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来帮助他们形成积极思维、建构自己的知识。
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理念对老师是一个巨大挑战。
善于指导学生探索性学习
探索性学习对老师的挑战更大,尤其是老师怎样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就更有难度。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老师应当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同一问题的结果进行多种假设和预测。当然,这样的猜测并非凭空想象,需要建立在老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教会他们各种实验方法的基础上。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问题、设计活动上,尽可能创设一定情形,帮助他们思考,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把自己意见强加于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有“标准答案”——学生都“听懂(没有问题)了”,老师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可是这个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中却遭到了否定,这也是本案例中那位“教学能手”哭鼻子的原因所在。
新课程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老师应当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授课反而是不成功的。关于这一点,老师们一时还不习惯,甚至无法理解,但这却是新时代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可以说,只要做到以上几点,老师就再也不怕踩不上新课程的节拍了,新课程教学的“舞蹈”一定会跳得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