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怎样以学生为主体(1 / 1)

【镜头回放】

在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举行的“双主体育人”公开课上,31节公开课堂堂爆满。前来参加该校“‘以学论教’教学研究开放周”的各校校长、老师,将教室挤得水泄不通。

【扪心自问】

开放周活动受到如此热烈追捧,主要应归功于该校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

早在几年前,该校校长、特级教师李烈就倡导并确立了“双主体育人”的思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两个主体在不同层面上同步发展、相互推进,最终就能达到共同体验生命价值的目的。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活动中,该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明确提出“以学论教”观点,即以学生发展的需要确定老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老师的教学。

这样,不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最初需要,而且有利于激发老师在教学中不断让学生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采用三段式模式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该校探索出了课堂教学的“三段式”模式,即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

所谓课前参与,是指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前期准备——收集资料、信息,提出疑点、难点,将知识点前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着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课时学生把这些资料带到教室,发言时有理有据。

所谓课中探讨,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上课时间的主体部分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情况,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网状交叉之间进行相互探讨。由于事前资料准备充分,所以相互之间的知识占有由点到面丰富多彩。与此同时,知识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交流和观点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伴随此间的情绪体验,对他们感受生命价值尤有帮助,完全不同于以往老师设计、学生呼应的学习方式。

所谓课后延伸,是指老师在“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原则指导下,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改以往一个本子一支笔的被动式作业习惯,为必要的训练落实和拓展性训练相结合。

“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使得一些高年级学生具备了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老师的教学能力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学论教”必然要求老师苦练内功,以促使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前参与情况,设计出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活动。除了知识面的内容外,还必须包括对学生情绪流露、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记录和研究。与此同时,还要及时抓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事例写成案例,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进行动态观察和管理。

改革评价标准和考试方式

“以学论教”必然要求改革课堂评价标准和考试方式,否则就无法达到原有目的。为此,该校从2002年初开始,正式确立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例如,语文、数学采取2∶2∶1∶5的分配比例,对学生进行测评。即单元测查占2份,课堂积极参与、学习、深层次的探讨占2份,基本技能测查占1份,期末终结性试卷成绩占5份。这样一来,就充分发挥了课堂标准及考试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每个学习环节和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