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在一堂英语公开课上,几十个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播放英语录音磁带。刚听了一遍,学生们便通通熟记在心。然后就是脱离课本,又是对话,又是角色表演。
听课的老师私下说,如果真有这样的教学效果,一个小学生一个月就能学完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英语课程,再一个月学完大学课程也毫不奇怪。
【扪心自问】
这样的“幼稚”问题可以说谁都看得出来,可是这样的“优质”课还是继续照上不误。问题在哪里?
某校有一位地理老师,平时教学业绩非常一般,并没有给其他老师留下什么印象。可是他在一节公开课上却由于制作了9件课件而一炮打响。光是在该校就把这节课讲了不下10遍:校内公开课、市里公开课、省里公开课、全国骨干教师公开课等,都是这节课“以不变应万变”。不同的公开课,相应地就有不同级别的专家领导前来夸奖,于是,各种各样的荣誉桂冠就飘然而至,他自己也成了“公开课专家。”
对此其他老师很有意见,抱怨说搞竞赛的不如的搞课件的,多上课的不如少上课的,教学积极性大大降低。
要想不让“优质课”变成“幼稚课,”以下几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课前要让学生充分预习
现在的绝大多数公开课,都是在学生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没有预习课文,甚至老师也不熟悉(或严格禁止接触)学生,这样的公开课热闹现象必定是假的。
叶圣陶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上课时候令学生讨论,由老师作主席、评判人与订正人,这是很通行的办法。但是讨论要进行得有意义,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如果准备不充分,往往会与虚应故事的集会一样,或是等了好久没有一个人开口,或是有人开口了,只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老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不再要学生发表什么,只得一个人滔滔汩汩地讲下去。这就完全不合讨论的宗旨了”(《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商务印书馆,1942年3月版)。
二是不能只挑难易适中的课文做公开课
目前常见的公开课有以下一些特点:
教学对象以初中生为主,原因是初中生胆子大、发言积极,不管能不能回答问题,先举了手再说;
教学课文以短浅为主,一方面是长文一旦学生没有预习就会感到生疏,客观上老师也难以驾驭,另一方面难度大的课文老师也难教,容易被听课者抓住“漏洞”;
教学设计以老师提问为主,原因是所提问题都已经经过了老师的深思熟虑,难度适中,一般不难回答,也容易调控;
教育手段以现代化方式为主,原因是有利于助长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万一学生答不上来,幻灯一打,暗示就出来了,可以避免冷场。
以上这些都是经典的公开课造假规律。要克服这种“幼稚课”,真正让学生做主体,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就不难解决。
三是不能违背教育规律
现在的公开课多是以老师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发言讨论为主。这样的授课方式活是活了,可是却未免千篇一律。
归根到底,语文课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除了诵读以外,还应当有研读、讲读等多种方式。特别是要提高语文能力,主要得依靠学生自己的读写实践。众所周知,当年鲁迅、茅盾、巴金等语言大师少年读书时,从来没有领教过这种导读。由于目前各种各样的语文公开课都以导读为主,加上它的广泛影响力,久而久之人们便以为导读就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课型乃至唯一课型。实际上,这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规律,也不符合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除了语文课以外,其他课程也有自己违背教育规律的各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