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淡化公开课的表演味(1 / 1)

【镜头回放】

某老师为了上好公开课,事先动用全校力量进行了精心准备。首先是利用几堂课的时间模拟讲课,同样的内容要用几节课时进行演习,把学生当猴子耍、当道具摆弄。不仅按照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作业要求,一切都追求程序化、规范化,而且连提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该怎样回答、找谁回答等细枝末节都预先设计的十分妥当。

后来由于这堂课的功劳,这位年轻老师很快获得了种种殊荣,由“能手”到破格“中教一级”,再到“全国骨干老师。”与此同时,整个备课小组及全校也都感到非常自豪。

【扪心自问】

这样的公开课,实际上已经异化成了“汇报演出”,只有观赏性而不具借鉴价值。令人见怪不怪的是,这样**裸的“表演课”已经愈演愈烈,“十年寒窗无人问,一课成名天下知”也成为一种现实。

表演味过重的公开课危害人人皆知,已经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有人建议彻底取消公开课,但看来短期内还难以实现。在继续保留公开课做法的前提下,当务之急是淡化它的表演味,否则就是默许弄虚作假的存在。老师教书育人的第一要义是叫人求真,任何以身作则的弄虚作假,都会对学生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负效应。

要逐步消除公开课的表演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割断公开课与个人利益的联系

公开课是一种教学实验,也也只能是一种教学实验;一堂课的成功也只能说明这堂课的成功,并不能说明其他,更不应该在公开课身上附加太重的其他职责。否则,它就无法消除表演意味。而表演的实质,则有悖于真实。

公开课评比中的许多公利性,都会导致评价老师体系的过于简单化、功利化,容易挫伤具有个性和才华的老师的积极性,助长各种教育腐败。

限制使用眼花缭乱的教具

公开课上有的老师喜欢使用大量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具,而这些教具都是平时不常用甚至不常见的。这实际上就违反了常态化原则,对这类教具应当严格禁止使用。

只有常态化的东西,才有实验价值。按照人之常情,公开课当然无法拒绝漂亮,但是不能刻意追求漂亮;当然无法拒绝完美,但是不能刻意追求完美。真理多跨一步就是谬误。刻意追求漂亮和完美,不但会给人一种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感觉,而且彻底失去了他人的借鉴价值。

大大增加学生的评判作用

毫无疑问,公开课的听课对象应该是学生。而现在的公开课是否能评优,关键在于听课老师,学生无法发表意见,这是一种很普遍也很奇怪的现象。

有鉴于此,公开课的评比应当完全由学生无记名投票来决定,至少也应当多多考虑学生的反映和意见。尤其是要重视中等和后进学生是否听懂了重点难点、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因为未来的“名师”们,仅仅能够让一小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听懂了讲课还远远不够,关键要看是否有本事让所有学生真正听懂了、掌握了。

提倡把处女课作为公开课

这里的“处女课”是指事先没有经过排练、而是第一次上这堂课,一般叫做“随堂听。”一旦经过排练就应当视作商人贩卖“假货”、演员“假唱”,应当立即取消参赛资格。

大凡武林高手,都讲究“无招胜有招。”真正的名师是不怕别人随堂听的,随堂听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腐败,让授课老师有一颗平常心。既减轻他们提前准备的工作负担,也会让他们因为看淡了功利心而生活得更潇洒。

着重展示授课者的真才实学

每个人的性格有外向、内向之分,有的善于夸夸其谈,有的只会默默耕耘。公开课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授课者的真才实学,为此,可以提前将参赛选手集中在某个宾馆“隔离”,让他们独立制作课件,第二天就上公开课。

在承认公开课的正面作用、抑制其负面作用的同时,这种方法具有实际意义。在江苏省昆山市,目前就普遍采取这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