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的常见误区(1 / 1)

【镜头回放】

语文公开课上,老师正在讲《驿路梨花》一文。开始时,由于老师切入、导控得好,学生情绪十分高涨、思维非常活跃。当老师讲到“我和老余决定在这里过夜”时,后排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他们是不是这时决定住下的?”

老师先是一愣,随即不高兴地说:“课堂提问要先举手,你提的问题不是重点,我们课后再讨论,请坐吧。”

【扪心自问】

应当说,这位学生提的问题相当好,它隐含了小茅屋处于深山老林之中,极大地方便了过路行人。遗憾的是,这位老师没有借题发挥,紧紧抓住这一点推波助澜,相反却抑制了提问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波及到了其他学生的听课情绪。

正是由于如此,课堂气氛一下子冷淡下来了,授课也趋于失败。这就是典型的导控失误,属于公开课的常见误区之一。这样的公开课常见误区有(以语文公开课为例):

认知误区

认知误区的最大表现是,把听课老师(而不是学生)当作主要对象;简单地把启发式教育理解为问答式教育;甚至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解剖课,而不是对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和运用上下功夫。

产生这种认知误区的原因,主要包括思想和利益两方面,归根到底是急功近利思想在作怪。以为只要博得听课者的好评、受到领导表扬,就可能给自己带来荣誉、提拔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无形利益,甚至作为“名师”受益一辈子。事实上,凭着一堂公开课登堂入室、身价倍增者的确屡见不鲜。所以,只要这种土壤依然存在,公开课的认知误区就难避免。

情感误区

语文课离不开对教材所蕴含情感的外观、传导和共鸣的挖掘,但切忌注意不能忽略教材、老师、学生三者之间情感的统一性。

例如,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如果仅仅让学生齐读和赛读,就远不如在低沉的悲乐中有感情地导入和范读课文,更容易让学生受到感化教育。

情感误区的一大表现正是片面追求“流泪效应”——只要能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流泪,就是一堂好课——不要说想让说明文和议论文让听众流泪,简直比登天还难;即使文学作品要让师生流泪,谁也无法保证。而且,流泪并不等于感动。如果刻意追求“催泪战术”,就难免会有哗众取宠之嫌。

导控误区

课堂教学的精妙之处,在于艺术地激发学生情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化,而不是把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

然而在语文公开课中,一些老师由于无法掌握动态调控,往往对思维活跃的学生冷不丁提出老师原来没有预想到的问题而感到不悦,表现出一种十足的“叶公好龙”情结。

在一次影剧院举行的大型公开课上,语文老师在舞台上讲,学生在舞台上听,上千名老师坐在下面座位上听课。讲课中突然碰到一个问题,学生中出现多种多样的说法难以统一,这时候授课老师突然“撒手不管”——让50位学生去采访台下的听课老师。这下好了,课堂上(影剧院内)顿时乱作一团,最后汇总上来的意见也仍然是众说纷纭,老师一时竟无法收场。其实,当时只要善加引导就可以避免这种混乱。

手段误区

一些老师为了追求教学手段(主要是电教手段)的新奇运用,简直“武装到了牙齿”。每个步骤、每个环节如果不能用声光电配合,教学简直就无法进行下去。

上课前为准备这些手段而进行的构思、画画、配音、合成、修改、调试,老师需要三番五次请教电教工人,所费精力巨大。可是在实际运用中,由于过于花哨,反而冲淡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和课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干扰了听课注意力。而且,这样的“电化教学”手段平时学生根本见不到,只是为了公开课而临时充作道具,难免为表演而表演。

平心而论,语文老师也是人,其中不乏普通老师,谁也没有通天本领会把一堂课上得完美无缺。平时怎样上课、公开课就怎样上,更能反映一个老师的内在功力。

公开课对每位老师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形象,关系到老师的经济待遇和个人荣誉,所以,授课老师对之加以重视甚至抱有功利之心也是很正常的。但切记这种功利心态只能偶尔为之,否则不但自己感到累、别人看着假,教学艺术也必定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