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家住广州市芳村区坑口的林女士,因为夫妻工作忙,很希望有人陪陪孩子。对于请家教,林女士和丈夫都觉得请大学生不太好,年纪大的老师住在家里也不方便。
后来,他们把孩子送到一位退休老师家里,以每月1500元的价格将儿子“包”给了他。除了节假日回家,其他时间都在老师家里吃住。
【扪心自问】
这是一种目前比较时髦的家教方式,不是把家庭老师请到家里,而是把孩子送到家庭老师家里,不仅向老师学功课,而且还要学习怎样照料自己。
不过,老师在“包”学生时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在家娇生惯养的“小皇帝”不能收
在广告公司任职的顾先生,家里有个像“小皇帝”一般的儿子,从来没有做过家务活。把儿子“包”给老师前,合约上规定老师不仅要辅导功课,而且还要培养他的生活能力,包括自己穿衣、做家务、如何与人沟通等。
“小皇帝”在老师家里虽然有过一段时间“遵守纪律”的时光,可是没过多久就老毛病犯了。老师与家长签订这样的合约,责任太重了。万一无法履行合约,家长又蛮横无理,实在得不偿失。
家长不闻不问的学生不能收
有些家长有的是钱,可是对孩子不是不闻不问,就是百依百顺,要“**”这样的学生实在是难。
长沙市有一位刘老板,将正在念小学的儿子“包”给老师后,学习生活都由老师来照顾。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公开批评该学生,结果该学生在课堂上堂而皇之地质问老师:“我爸爸给你这么多钱和水果,你怎么还批评我?”令老师尴尬万分。
包给老师不是万全之策
家长怀着望子成龙的初衷把子女“包”给老师,他们寄希望于孩子处处受老师的熏陶下一定能够成才。虽然不少老师尽心尽力加以培养,但也不乏贪图赚点外快者,其结果给孩子究竟带来的是什么很难说。
一位学生整天吃住在老师家里,晚上接受老师的“小灶”辅导,可是到了期末考试时成绩还是很差。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在潜意识中存在惧怕感,白天晚上都和老师呆在一起,更加害怕老师批评,往往不懂装懂;二是老师回家后忙完家务还要批改作业、备课,基本上没有什么时间用来辅导寄读学生。
请注意,这一现象在“保姆老师”家庭中具有普遍性。
“包”学生的成绩有虚假成份
家长把孩子“包”给老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要得到老师的“真传。”而老师们也深知这一点。
经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有的学生成绩果然上去了,对此家长和老师皆大欢喜。可是老师的家并非“成绩保险箱”,有的学生成绩无论如何也上不去,甚至还有下降。
为了不打无准备之仗,老师往往会提前或明或暗地向学生暗示或透露一两个考试题目,用来人为拔高学生分数,或者在阅卷时酌情加分。
如果这样,实际上就没有真正达到寄读的目的。
从实践中看,把学生“包”给老师事与愿违者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