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南京市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通过对该市10所学校的3~6年级学生调查发现:
大多数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参加了家教和辅导班,其中语文数学外语类占57%,艺术类占10%,体能训练类占5%,棋类占4%。
随着年级的升高,参加语文数学外语类辅导班的比例明显升高。三四年级时为48%,五六年级时高达67%;相反,参加艺术类辅导班的比例,三四年级时为11%,到了五六年级就只有4%。
由于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被文化学习占领了,所以他们独自在家时只有24%的人愿意看书学习,相反却有76%的人愿意看电视、打游戏、玩玩具。
【扪心自问】
这份调查报告表明,家长和老师在安排孩子的补课时并没有尊重孩子意见,所以他们只好在自己能够独立支配的时间段里减少学习时间,“堤内损失堤外补。”
这里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学生需要补课?需要补什么课?
补差的少,培优的多
一位名声在外的中学化学老师,寒假中本来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一放寒假就有家长来电或登门拜访,要求给自己的孩子补课。
令他十分感慨的是,这些学生并非“差生”,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优秀学生。家长的愿望也不是“补差”,而是“培优”。换句话说,是“为了好上加好,考上更好的大学!”
所以,这些家长开出的条件也非常优越——单独给一个孩子补课,半天的补课费200元,上午、下午、晚上一起上,全天的收入就是600元。条件不可谓不优越。可是由于这位老师并不缺钱,所以他还是婉言谢绝了。
优秀学生不需要补课
这位老师的理由是,这些孩子的化学成绩本来就非常不错,不需要补课。可是仍然有许多家长软磨硬泡每星期都来电话,实在令他心烦。最后,这位老师只好和家长达成如下妥协:下个学期中,如果这些孩子的段考成绩没有达到优秀(90分以上)标准,再来谈论补课的事。
有意思的是,在下个学期中果然有几个孩子的段考成绩偏偏就在90分以下,相差二三分。这位老师一方面怀疑这些学生故意考得这个分数,一方面不得不为这些学生补课。
家长提出每次补课的报酬是250元,最后老师只收了150元。因为他实在不愿意补课,更不愿意以补课来谋利。
补课为什么没完没了
后来这几位学生期末考试都考了90分以上,于是,这位老师趁机提出停止补课,可是家长依然不屈不挠——理由是补课可以学到更多东西,可以得到更多享受——学生把听名师的讲课当作“享受”心情可以理解,可是这位老师不理解:学生把“更多享受”建立在老师的“更多痛苦”之上,又于心何忍哪?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位朋友的亲戚又找到他,要求给他的孩子补课,每个星期半天,报酬由老师自己开。
怎么办?盛情难却,无奈之下他只好开出如下条件:每次补课费不能高于200元,至少要5个学生以上才开课。结果,他们拉扯了家长在同一个单位、孩子在不同学校的10多个学生,平均每次补课每人每次付出20元。
学习能力不是靠补课就能得到提高的
一个学期下来,这位老师累得东倒西歪,每次补课回家后要先睡上一觉才吃得下饭。可是这些学生却说很快乐,想参加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成绩一个比一个优秀。
这位老师认为,自己之所以不愿意补课,除了影响自己的业余爱好、不缺钱用以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补课对学生基本上起不到多大作用: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靠补课就能得到提高的,相反,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发展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
再说了,在某一科目上花的时间多了、成绩上去了,就会影响到其他科目学习成绩的提高,反而会破坏全面发展。
少则有益,多则有害
这位老师认为,即使有些学生针对薄弱科目进行补课,次数也不宜过多。少则有益,多则有害。因为老师的刻苦辅导,怎么也代替不了学生的刻苦学习和刻苦钻研。
因为每个人之间都有个性差异,不可能所有学生成绩都会一样好。通过补课,造成的往往是“高分低能”,而这正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
这样的人如果考上了名牌大学,继而成为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与其说是个人的幸运,不如说是国家的悲哀,因为它浪费了可贵的教育资源。
究竟哪些人需要补课
这位老师认为,只有以下几种类型的学生才需要补课:
学业达不到毕业水平的学生,可以强化基础课程,以便能够顺利毕业;
由于某种人为因素而导致某一单科成绩较差,可以通过少量的几次补课提高到应能达到的水平;
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有志于某一学科形成特长,并且有能力接受超常规教育,可以补充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
至于补课报酬,这位老师的原则是:
为成绩差的学生补课是凭良心办事,权当是为学校多出一份力,一般是免费的,少量的是低收费,主要是看家长的意思;
为成绩好的学生补课是非工作义务,应当合理收费,但必须是在家长多次的强烈要求下才补课;
为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补课是为国家利益出力,只收象征意义的感谢品——例如有钱人的香烟、月饼,穷人家的贺年片和节日问候信之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