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新学年开学后,××四中就开始了每年例行的补课程序——每个星期六全校学生都要到校补课、每个星期天毕业班学生都要到校上课。补课作业常常要做到夜里12点。
学生们反映,补课的效率非常低,上课时几乎没有人听讲,“只有老师在唱独角戏。”但即使这样,补课行为还是一如既往。
【扪心自问】
这样的集体补课,简直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为什么?因为人人都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唱独角戏,和学生之间不能形成互动效应,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既是老师的孤独,也是学生的悲哀。因为他们牺牲了太多的休息时间,却什么也没有听进去。
补课不能搞一刀切
按照正常逻辑分析,之所以要补课,是因为这些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欠缺。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学习不好的学生在补课,学习好的学生也在补课,而且更加“变本加厉”。
即使是学习不好的学生,也很难说原因究竟在哪里。
如果说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显然无法解释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学校都在补课这一奇观,总不能说这些学生都是低能儿吧?如果说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或者教学水平不高,补课作为一种“教学质量不高”的补救措施,那就无法解释补课为什么还要收费。
有转嫁责任和乱收费之嫌
作为一种补救措施,补课理所当然属于某种产品的返工,不扣老师的工资奖金就已经算客气了,当然不应该再向消费者(学生)另外收费。否则就属于转嫁责任和乱收费行为。
而奇怪的是,补课收费显然比学费的“含金量”更高。一些长年从事补课的老师早已成了百万富翁,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解释不通
如果说学生自身没有问题,老师的教育方法、教学水平也没有问题,纯粹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补课,这也说不通。
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内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这本身就是学校没有尽到责任。现在向学生补课,既要收取补课费用,又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造成学生双重利益受到侵害,损害了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对此,绝大多数家长除了抱怨补课费用太高以外,基本上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有些家长虽然意识到了,也是敢怒而不敢言。怕孩子在学校受到歧视,甚至被学校打入“另册”。
而校方通常把补课的原因推向学生,抱怨学生的“素质不高”。而学生也只能带着一种委屈心情坐在教室里。
假期补课已成普遍现象
某教育网站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又到了寒假,以您的所见所闻,在您身边寒假补课的情况是否普遍?”一共有5563人参加调查。
由此可见,认为假期补课非常普遍和比较普遍的比例高达65%(38%+27%)。
补课不能与运动员训练相比
媒体常常宣传刻苦训练的运动员,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对刻苦学习的学生大加赞赏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然而必须搞清的是,刻苦学习与补课并非一回事。
有的学生从早上6点去学校,放学以后还要补课,一直要到晚上6点才能回家。吃好晚饭后马上做作业,经常要到夜里11点才能睡觉,一天要学习17个小时。试想,如果让运动员的训练量每天达到17个小时,会是一种什么后果!
补课永远不能消除学生差别
不要说每个学校,就是每个班级的学生、每个人的智力也不可能在同一水平上。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即使每个人都掌握了教材的全部内容,也不可能保证他们就能在高考中取胜。
况且,教与学是一种互动行为,“学生是主体,老师作引导”。对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家庭、学校都有责任,需要各尽其责。否则,又怎么解释同一个老师所教的学生成绩有好有差呢?
补课在高考指挥棒下跳舞
高考录取名额有限,强中自有强中手,仅仅掌握教材规定的内容是无法保证脱颖而出的。
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学生补课,包括非毕业班的学生补课,都是直接和间接为高考服务的,而不是针对完成规定的学业。
也正是从高考角度来看,所谓的“差生”就产生了。用高考录取分数线这个唯一天平来进行衡量,可以说,凡是在高考中名落孙山的学生就是“差生”。而如果抛弃这个天平,这些“差生”绝大多数都是优秀学生,至少也是一个合格学生。遗憾的是,我们只有这一个天平!
这就是许多成功者高考落榜、脚下有路,最终取得事业成功的原因。因为撇开高考录取分数线这个天平,他们原本就是某方面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