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排名是补课的动力(1 / 1)

【镜头回放】

2001年9月8日,江苏某电视台对南京、常州等地部分中学在暑假期间的违规补课进行了曝光,电视画面上那些被抓“现行”的补课老师一个个尴尬万分。面对义正辞严、循循善诱的记者,他们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

在补课问题上,媒体将板子完全打在补课老师身上,是否打错了?

【扪心自问】

板子确实打错了。身处一线的基层老师只是补课的具体执行者,假期违规补课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应试教育的畸形产物。如果不是为了将来考试之用,这种补课还有人搞吗?

违规补课的责任首先在政府官员

在许多地区,政府部门都把提高当地的高考录取率,看作是自己的政绩和升迁的阶梯,将高考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学校、班级甚至每个老师身上。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衡量、评定学校和老师工作的唯一标准,更是众所周知。

每年高考结束后,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都会联手举办庆功会、动员会、誓师会、总结会、表彰会,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其结果只能是导致违规补课愈演愈烈,无意中在“教育”学生明目张胆地违抗国家的法令法规。

老师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

在各种考试排名的压力下,随之而来的是以高考成绩为唯一参考依据的所谓“末位淘汰制。”老师要想不被“优化组合”掉,就只有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要提高成绩,在现行考试制度“谁做的题目越多、谁的考分就高”的背景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学习时间,打疲劳战。

所以说,老师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如果不是上级主管部门默许、暗示、纵容,大面积的违规补课要想不被人“发现”简直不可能。学生背着书包成群结队地在大街上走来走去,有关官员即使不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至少也难逃失察失职之责吧?

与大学普及率不高有关

根据国际惯例,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占适龄人数(18~22周岁)的比例在15%以内为精英教育阶段,在15%以上为大众教育阶段。

我国高等学校经过连续几年扩大招生后,2002年10月,在读大学生人数终于占到了同龄人口的14.4%,可是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种紧缺资源,高考竞争十分激烈。要知道,这一指标1994年的世界平均水平就已经超过了15%(为15.3%)。

补课补什么?归根到底是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甚至遥远的将来)高考中多多得分。如果不是为了高考而仅仅为了毕业,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不需要补课,也不会去补课。

学校排名令补课现象起死回生

除了高考以外,每年、每学期一次的全市或全省学校大排名,每次测验的全校排名,虽然都有各种各样美丽的借口,事实上都给学校和老师乃至学生带来巨大压力,他们谁也无法左右这一切,只有服从的命。

为了提高排名名次,学校只能通过补课方式提高学生成绩。就好像体育比赛以前运动员通过增加训练量提高成绩一样,这是一种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式。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老师和家长劝导学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在学习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管黑猫白猫,成绩提高,就是好猫”。

补课现象的存在与监督不到位有关

禁止学校和老师给学生补课,这个规定由谁监督?如果没有具体的监督执行者,要消除补课现象只能是天方夜谭。

由学校自己监督?这是一大笑话;由教育主管部门来监督,同样如此,他们本是“一家人”;由学生及其家长来监督,他们并不具备这种权力和可能性。所以,监督不到位是补课现象愈演愈烈的一大原因。

除此以外,另一大原因是大环境的影响。如果某个学校不给学生补课,可是周围的学校都在补课,不但自我感觉“另类”、脱离“群众”,更重要的是会与其它学校拉开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