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批评学生(1 / 1)

【镜头回放】

一位老师坦言道:“现在的老师其实很难。一方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宝剑在头上悬着,学生犯了错老师不敢管,只能一遍遍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生怕话一说重了,学生就会一瞪眼‘我不念了!’果然如此,届时还要低三下四地到学生家中去‘请。’

“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老师体罚学生的口诛笔伐,也令老师感到十分尴尬。学生犯了错,老师罚站、罚扫地,甚至说了几句严厉的话都成了体罚。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否一定是老师的错?”

【扪心自问】

应当说,这位老师的困惑很有代表性。在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划清体罚和正常批评之间的界限?二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批评方式?

怎样批评学生需要法律明确界定老师的惩戒权限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起草小组成员劳凯声教授认为,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并不等于禁止批评和惩罚。这个问题如果不搞清楚,就不能简单地提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问题。

因为从教育权来看,学校和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权利;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教育影响人的社会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强化(表扬、奖励),另一种是负强化(批评、惩罚)。当然,负强化如果运用过度或不当,就会出现侵犯学生人身权利的问题。

另外,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双方就必然构成教育与被教育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又必然包括老师对学生某种强制性的要求。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法律对老师惩戒权的界定,应当以学生人身权利不受侵犯为基本出发点,但这在目前做得还不够。由于老师惩戒权发生的事故太多,导致学生动不动就告老师,导致师生关系高度紧张化。

这种紧张关系的松弛,需要依靠法律界定老师合理的惩戒权来解决。否则,老师就永远不可能“松绑”。

批评方式恰当的前提是老师和社会具有高度民主意识

关于老师如何对待学生(严格地说是如何批评学生)、采用哪种批评方式的问题,每个人的看法肯定不同。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认为,老师批评学生方法的欠妥,从宏观方面来看在于民主素养、民主意识、平等观念方面存在问题。

究其原因,根源主要在于两个:

一是我国历代教育中过多地强调“师生如父子”、“师生如君臣”观念。这种观念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才有所转变,随着西风东渐慢慢地被“师生是朋友”的观念逐渐代替,开始承认学生有独立的人格。

容易看出,这种观念虽然正在逐渐增强,可是至今还远远没有渗入全体老师的血液,更没有到根深蒂固的地步。

除此以外,现在的老师在他们当年做学生时,他们的老师的批评态度乃至体罚方式,都可能在他们身上死灰复燃。

二是要求老师有民主素养、民主意识、平等观念,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土壤和条件。而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说,在严峻的应试压力之下,老师迷信和热衷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左手一根大棒是“管制”、“纪律”,右手一根大棒是“灌输”、“知识”。稍有不从,就有各种惩罚方法等着你。其冠冕堂皇的理由通常是“为了你好”、为了取得“好成绩”。

从中可以看出,老师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不当,仅仅苛责老师是不公平的,还必须寻找深层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