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我读小学5年级时,因为一次晚上溜出去看免费电影而耽误了做作业,第二天上学后被老师扇了一巴掌,火辣辣的痛。此后我洗心革面,永不再犯。
现在20年过去了,我自己也当了老师。想起来,还真的感激这一巴掌。
【扪心自问】
这位老师的“感激”当是一家之言,不能代表民意,更不能代表法律。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这世界上并不总是充满阳光,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就是如此。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成才道路上同样需要风雨洗礼,其中当然包括表扬和批评,奖赏和惩罚。这才是一个人理应得到的完整教育。
不过需要弄清楚的是,惩罚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即使是惩罚,也是一柄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稍有不慎就会伤害学生。所以说,惩罚这种高超的教育手段并不是每个老师都长袖善舞的,更不用说体罚了。
据字典解释,所谓“惩罚”是指严厉的处罚,而“体罚”是指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学生的错误教育方法。那么,老师在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怎样灵活驾驭惩罚手段、使它发挥双刃剑的正面效用呢?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惩罚需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现在的老师普遍有一种不敢批评学生的想法,特别是听到各地由于某老师体罚学生从而导致学生自杀的报道后,老师们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了。
其实,教育离不开惩罚,否则这种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也不是不能惩罚学生,而是需要老师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为对方着想,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和尊严。
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惩罚(包括体罚),师生关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和谐。
有一位老师平时对学生特别好,学生也非常尊重他。可是有一次,这位老师无意中用教鞭“打”了一位学生的脸,当时他真的并不想打他,可是教鞭仍然滑向他的脸,留下了一道红印。回家后父母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是自己划的。消息传到老师耳里,老师特别感动,也非常自责,更珍惜这份师生之情。
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人的健康人格,而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形成的关键时期是10岁左右。这时候的老师千万不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个“笨孩子”、“坏孩子,”否则对他一生的成才有莫大害处。
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除非年纪很小或者社会化程度很低的人,否则他们犯了错误后都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也叫心理需求。他们处在内疚和不安中,急于求助,这时候实际上面临着一个最佳教育良机。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够给予他恰当有效的惩罚,让他们自己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教育效果往往会铭记终生。
惩罚的目的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
这一点特别重要。其实,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如此,都是为了唤醒一个人内心的良知。。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这是惩罚学生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惩罚的目的。
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他的回忆录中就写到这样一件事:1920年里根12岁时,有一次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邻居说,这是一块好玻璃,价格是12.5美元,这在当时可以买125只鸡。里根回家找爸爸讨钱,爸爸问,玻璃是你打碎的吗?回答是。爸爸说,你打碎了玻璃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终于挣回了12.5美元把它还给父亲。
在这里,里根的父亲并没有体罚他,却收到了比体罚更好的教育效果。他在回忆录中说,这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对他的一生成长都有帮助。
这件事情如果出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家长往往会让孩子道个歉,然后就说“回去做功课吧”,然后自己掏钱赔偿。如果发生在校园里,老师会说“先回去上课吧”,然后要孩子回家后问家长讨钱第二天带到学校。不管孩子回家是否受到家长的体罚,这实际上都剥夺了他们承担责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