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罚比体罚更令人痛心(1 / 1)

【镜头回放】

报载:一位一年级学生因为平时表现不好,被老师组织同学在班会课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后竟罗列了他的18条“罪状”,让他顿时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扪心自问】

如果体罚是一种“硬暴力”的话,那么,这样的心罚就可以看作是一种“软暴力。”除了显而易见的体罚以外,老师通过这样的软暴力羞辱学生目前也是司空见惯的。

话说有这样的婆媳吵架:婆婆脾气暴躁,在那边对媳妇破口大骂,暴跳如雷;这边媳妇却悠然自得、不言不语,只是等婆婆骂累了,再语气不轻不重地撩拨对方一句。

在别人看来,这样的媳妇够忍耐的了,可是她对婆婆的心理折磨却更为强烈。

应当说,比起这样的婆媳骂街来,老师对学生的心罚危害更大。一是他们尚未成年,不懂得成年人如此这般的“心计”;二是他们心理尚未成熟,难于忍受这样的折磨。

心理学中分析一个患者的变态行为时,经常要分析其在幼年是否受到过什么挫折。这表明,对学生的心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莫大关系。

一位工作了好多年的成年女性,至今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在一家全托幼儿园所受到的伤害:管伙食的老大妈和幼儿园老师一起带孩子,这位老大妈简直是个暴虐。她看到她穿的裙子领口大一些,就骂她“**,耍流氓”;午睡起来找不到鞋子也要遭到一顿臭骂……她后来上了初中,每天睡午觉时心里都十分紧张,总要朝床下反复观望。

该幼儿园里的另一位小朋友,由于刚刚入学不适应,总是哭。老师就对他说:“再哭,我就用剪刀剪你的嘴。”后来虽然没有用剪刀剪嘴,却把它关在隔壁的一间黑屋子里“反省。”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好几次晚上睡觉都从恶梦中醒来,白天更是抱着家长的腿怎么也不肯去幼儿园。后来那位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受到更多伤害,便让他“休学”了。

归纳起来,软暴力行为的危害性主要有:

孩子虽然知道错,但不知道如何错的

一位学生特别喜欢打乒乓球,常常因为打球而放松学习。老师知道后就做这个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求他处理好打球与学习的关系,并且鼓励他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练好乒乓球。

这位老师的做法很对。如果她只是简单地批评学生放松学习,就会让学生觉得自己错了,可是不知道错在哪里。这样的批评既无效,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记恨。

无法起到侧面激励的作用

软暴力的真实作用是“提醒”当事人。可是由于当事人是未成年人,这样的“提醒”往往不能奏效。老师也有这样的体会,批评学生“轻不得,重不得。”轻了,教育起不到效果;重了,又怕学生接受不了。

实际上,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罚前,完全可以有的放矢地采用一种侧面激励作用。

例如,对于作业经常拖拉的学生可以这样对他说:“昨天我碰到你妈妈,说你最近在家里做作业速度已经快多了。”当他天真地问“真的吗”时,你再批评他“还需要进一步努力”,这时候他就比较容易接受,也容易取得改正效果。

教育效果没有正面表扬好

一位中学生脑子很灵活,可是由于贪玩经常迟交或者干脆不交作业,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说“不会做”。

老师当然知道原因在于他贪玩,可是并不揭穿他,而是当着全班的面说:“××同学是诚实的,不会就是不会。其实呢,他的头脑很聪明,只要肯花时间,这点作业难不倒他。”

就这样,在和风细雨的正面触动中,他慢慢地改掉了这个毛病。

罗列学生缺点不如罗列优点

在美国,有一位与本案例中那位一年级学生非常相近的调皮学生马丁,老师和家长对他的屡教不改感到非常头疼和失望。可是老师却没有开班会罗列他的缺点,而是相反,开班会罗列全班每位学生的优点。

第二天,老师把学生们罗列出来的每个人的优点整理出来,誊清后交到每个学生手中。

若干年后,马丁牺牲在战场上。他的母亲特地邀请这位老师参加马丁的葬礼,因为他“是儿子最敬重的老师。”

这时候,这位老师才知道,原来罗列着马丁诸多优点的这张纸一直被他珍藏着,直到出现在遗物中。更令老师震动的是,参加马丁葬礼的所有同班同学都表示,他们一直都珍藏着这张纸!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卢家楣教授讲起这个故事时,心里充满了感慨,本书作者的心灵也被震撼了。

可不是么?与本案例中的那位老师罗列学生的18条“罪状”相比,美国老师的做法和效果对比太强烈了——孩子对同龄人的评价,比对大人的评价更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