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一天下午,陈老师让一位表现有点“刺头”的学生去办公室谈话,没想到该生出口成“脏”:“老子又没犯错误,老子为什么去你的办公室,老子不去。”
班主任是个年轻小伙子,受此刺激,一下被噎得红了脸,满腔怒火一触即发。
这学生见势不妙,立刻先发制人:“你要敢体罚我,我就去教委告你。”一句话让这位老师没了脾气。
【扪心自问】
不管这位老师“没了脾气”是否感到很没“面子,”可其结果却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发,因而是值得赞赏的。
老师体罚学生有m个理由,但是不体罚学生也有n个理由。这n个理由归结为一点,那就是本该如此。
老师没有体罚学生,谁对谁错还能分辨清楚;可是一旦“正当防卫”甚至“先发制人”,那恐怕就“说不清”了。
归纳起来,老师不能体罚学生的理由有:
不体罚,也能教育好学生
做老师有时候和做家长一样。社会上确实有不少家长体罚孩子,但是也有不少家长从来都不打骂孩子,照样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很有出息。这说明什么问题呢?答案是,体罚并非教育孩子的唯一手段。同样的道理,不体罚学生,同样也能教育好学生。
在这里,关键是要掌握好教育的方法问题。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和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老师的爱心与素质尤为重要。
赏识教育比惩罚教育更有效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肯定远远要比“必要的惩罚”有用得多。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采用消退和负强化的手法比直接惩罚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也是对学生采取赏识教育的理由所在。
任何错误的发生都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老师既不能因为学生犯错就表明自己一贯正确,也不能以学生的错来证明自己正确。单方面惩罚学生的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体罚只能表明老师黔驴技穷
很多老师认为,体罚学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从反面证明了,老师一旦动用体罚手段,就等于间接宣告自己已经“黔驴技穷。”身为老师,应当既教书又育人,而且教书重于育人。如果有谁企图以武力树立自己的“威信”,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每个未成年人都是在不断犯错误、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谁没有犯过错误呢?无论学生有多少坏毛病,他都是一个孩子,人生道路还很长。
再说了,如果老师想以体罚方式“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如果体罚或者屡次体罚之后仍然达不到效果,老师又该怎么办呢!
体罚不如冷处理
俗话说“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这同样适合于老师在体罚学生之前。
一位老师深有体会地说,有一次他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真想挥拳相向。可是一想到一旦给学生造成心理或生理创伤要承担严重后果,最终还是一走了之。
出乎意料的是,后来那位学生主动上门谢罪,表示接受父母与同学的批评,希望得到老师的宽恕。这下反而弄得老师不好意思起来。由此他得出结论,老师在黔驴技穷时不妨进行“冷处理。”
体罚了,老师就“说不清”了
由于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对整个社会不了解,所以老师以成年人的身份“对付”未成年人是不公平的。
并且,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从而形成不健康心理,所以老师对他们的体罚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旦体罚学生也就表明他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也就“说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