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学生,休说不得已而为之(1 / 1)

现实社会中老师的价值只能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所以老师总是想尽办法“逼”学生学习。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体罚学生现象就无法消亡。这是老师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一位小学生坐在房里做作业,一边写字一边念“打——打——打人的打。”家长听了大吃一惊:这么大的小孩怎么就知道打人了?于是纠正他说:这个“打”也是“打扫卫生”的“打。”儿子摇头说“不是”,是打人的“打,”因为老师就是这样说的。

家长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学生最崇拜老师,可是老师怎么能这样教他们呢?

第二天上午,这位家长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父亲翻开一本《看图识字》在教女儿认字,父亲念“打——打——打人的打”,女儿也跟着这样鹦鹉学舌。

两幅画面映在这位家长的脑海里,使他下决心查阅《新华字典》。在《新华字典》上,“打”字一共有2种读音、5种解释,常用的有打铁、打球、打鼓、打靶、打垮、打枪、打伞、打井、打蜡、打毛衣、打草稿、打手势、打鱼、打水、打酒、打粮食、打电话、打扫卫生、打扰等等。

为什么老师和家长偏偏喜欢用“打人的打”来教孩子呢?这实际上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体罚孩子有这么大的市场。

本篇主要讨论体罚给学生健康成长所造成的身心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