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一位家长反映:“我的孩子读初中时减负,成绩从班级第1减到第21。进了高中还是减负,功课虽少了,成绩却好了,还在全国数学竞赛中得了第3名。
【扪心自问】
这位家长的疑问,也正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一样的减负为什么效果不同?怎样才是正确而科学的减负呢?
减负后成绩下降的原因并不在于做题太少
一般认为,减轻学生负担就是缩短授课时间、尤其是减少家庭作业量。刚开始时许多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备课时也减少了工作量,从而导致学生“放羊”,学生成绩普遍下降。
减轻学生负担谁都没有意见,而一旦学生成绩下降,这是谁也不同意的。所以,这些减负的老师们只好“改邪归正”重新走上回头路。
这种做法非常普遍,他门把学生减负后成绩下降的原因归结为做题目太少。然而,这种观点并不一定正确。
细心的读者通过走访周围的学校可以发现,高考录取率高的学校,往往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量很少。尤其是各位高考状元,一般都不是死读书的一类。事实上,如果高校招生的高录取率是建立在题海战术基础上的,这样的学校必定不受欢迎。录取率高、作业量又少,这才是真正的好学校。
题目少而精,一两道习题效果超过2张试卷
这个要求并不是强人所难,更不是天方夜谭。除了孙维刚老师完全做到了这点以外,其他许多学校如上海市三女中、复旦大学附中也是这样做的。他们的共同体会是:学生减负实际上意味着老师加负。
在上海市三女中,减轻学生负担并不是没有课外作业,而是指制止繁琐重复的、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的题海战术。
例如,老师在许许多多的习题类型中,只精选最有代表性的2道题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要求牢牢掌握类似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题目中出现的所有知识点都必须加以巩固,直至滚瓜烂熟。题目出得少而精,一两道习题的效果实际上超过了做2张试卷。
与此同时,学校还增加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辅导、提高单位授课效率。他们认为,这样的减轻负担才是真正有效的。所以,他们对课本上安排的作业,不但不偷工减料,而且还要按时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减负以后对老师的备课要求反而大大提高了。
有效减轻学生负担,特别需要家长配合
有的学校减少了学生的课外作业,可是家长纷纷去学校要求增加负担,否则就以“转学”相威胁。
处在夹缝之中的学校,既不能不尊重家长意见,又不能不减轻学生负担,于是只好开设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名为兴趣,实为“加负”。其结果是,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若干倍,减负完全变了味。
还有一种情形是,家长自作主张给学生购买各种各样的课外练习卷:你学校不能违背政策给学生“加负”,我家长来干,谁也管不了我——堤内损失堤外补。
上海市某中学高三学生小张说,学校减负以后,他以前每天2个小时的家庭作业现在只要半小时就完成了,可是家长为他准备的习题在写字台上堆成了小山,作业量相当于学校布置作业的5倍!这还不算,双休日还要参加英语口语、数学两个半天的补习班。老师要他们双休日在家消化知识点,实际上他根本做不到。习题越做越多,他对自己反而越来越没有信心。
上海市某出版社对500户家庭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上述家庭2001年1月的学杂费支出比上年同期下降14.4%,可是用于购买教育辅导资料的支出却增长了3.7倍,尤其是各类课外习题集卖得最火,这一数字就很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