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00年10月,河南省鹿邑县一位家长向人民日报投诉,反映当地教委乱发教学辅导材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令家长在经济上不堪重负。
当地教委闻讯后感到十分委屈:原来,中小学乱发教育辅导材料都是一些学校和老师的自作主张。
【扪心自问】
据调查,在对学生减负以前的1997年至1999年,该县教委根据省教委的有关规定,对学生一本教材配发一本教学辅导用书,共向全县18万名中小学生发放了450万元的教辅材料,平均每学期每个学生负担4元钱。这些参考书都由正规出版社出版、正规渠道发行。
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发出减轻学生负担令以后,河南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包括鹿邑县在内,都下发正式文件,严禁向学生发放教辅材料。
既然如此,当地群众反映的中小学乱发教育辅导材料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老师沾上“铜臭味”,家长被迫加重经济负担
调查表明,原来这是一些学校和老师的自作主张。
例如,该县某小学一位5年级学生反映,学生减负以后老师留的作业确实少了,可是教辅材料并没有少发。在开学后的一个月内,每位学生都被要求3次购买辅导材料,分别是7元、10元、15元。有时候是老师收钱亲自去买,有时候是老师让学生到指定的书摊上去买。
由于辅导材料太多,学生根本来不及阅读,有的书只是翻了一翻就被扔在一边。老师反复要求学生,买了辅导材料不要对外说,如果有人到学校来检查,就把书放在家里。
进一步调查发现,上述辅导材料都是盗版书,纸张质量低劣、印刷字迹模糊。据书商介绍,老师亲自购买或指定购买这些盗版书,“怎么也能得到百分之三四十的回扣。”
以一本盗版的《学王一拖三》为例,从摊上批发只需4元钱,而按照标价卖给学生是13.80元!
老师沾上“铜臭味”,学生被迫加重学习负担
教辅材料过多过滥,不仅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在教育部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年之后,《语文教育》杂志等单位举办了以“平常的一天”为题目的学生征文大赛。在全国各地1万多份来稿中,80%以上都认为“平常的一天”中课业负担过重是他们生活中难以承受之痛。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发出这样的疑问:“一天24小时,除去吃饭、睡觉、上厕所,最多只剩下15个小时,却要做24张卷子,到底能不能做完?”另一位学生写道:“我的脑子里充斥着公式、化学分子式、定理、实验现象、单词等。它们从我心灵的花园翻墙而入,踩坏了所有的花草和种子,也赶跑了所有的梦境。”
这次征文大赛,本意是了解学生在减负后“平常的一天”中所尝到的甜头,可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控诉过重的学习负担。这表明,减轻学生负担并没有成为现实。
原因之一就在于,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层层落实了减负令,可是学校和老师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仍然我行我素。同时,虽然这些盗版书中的试题不知如何拼凑起来的,内容也不符合科学教学的要求,可是由于这些教辅材料是老师“指导”购买的,学生根本没有反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