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少女为什么提前谢幕(1 / 1)

【镜头回放】

2003年3月13日凌晨4时,长春市14岁的女中学生Z终于因为积劳成疾患上罕见的怪病,在昏迷8天后悄然离世。

医生解释说,死因主要是疲劳过度、压力过大。

【扪心自问】

谁愿意把“积劳成疾”同一个花季少女联系在一起?谁都不愿意,可是无情的事实却证明了这个不幸。

所谓“高素质”对学生的巨大压力

Z去世后,为了证明学校的课程安排是科学的,她生前所在的学校向媒体公布了一份课程表。课程表公开后,Z的同学十分愤怒——因为其中剔除了他们额外上的补习课!

那么,Z的学习负担究竟又有多重呢?在她的日记中,处处可见“我恐怕自己考不进400名,会永远抬不起头来”、“我一定要努力改过,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上去”、“现在我们要是不努力学习,以后可是要吃大亏的”诸如此类的自责。

在老师、家长以及许多学生的心目中,自从提出素质教育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口号后,“好学生”的定义也从以前的“学习成绩好”发展到了“什么成绩都要好”,仿佛这样才是“全面发展”,才算是一个“高素质”人才。

Z就是这样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她去世后留下了“十佳少年”的称号,以及20多枚书法、美术、摄影比赛的奖章和奖牌。然而,它们又能证明什么呢?

隐性压力对学生的伤害不容忽视

除了书包太重、作业太多等能够明显衡量学习负担带来的显性压力外,隐性压力对学生的伤害也不容忽视。

2002年5月,年仅12岁的山西省临汾市某小学5年级学生恬恬(化名),在留下一份“作业太多、压力太大”的绝笔后自缢身亡。此后不久,南京市一名14岁的初二男生坠楼身亡,在他的裤袋中塞着一张尚未做完的试卷。

恬恬的压力究竟大到如何呢?原来,她就读的这所职工子弟学校,无论师资力量还是学校环境,在当地都是非常不错的。学生平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3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电脑和外语课,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该校早在1997年就制定了“减轻学生负担”的规章制度,优秀学生每天只要花半个多小时就能完成家庭作业。按理说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学习环境。那么,恬恬又何出此言呢?

教育专家指出,恬恬所指的压力太大,实际上是指考试和升学压力压得学生抬不起头来。一些老师和家长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觉地贯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而浑然不知,这是最要命的。

在恬恬的母校,只要一提起升学和前途话题,这些10来岁的孩子脸上就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

一位学生说:“我家长对我特别好,也没有逼着我学习。可是同学们都说,要是考不上大学,将来只能卖菜、扫大街。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可不能让他们失望。如果考不上大学,我将来该怎么办呢?”

另一位学生更是说出了一句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话:“现在上大学都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得考研究生,当硕士、博士。”

要知道,这还只是一个5年级的孩子,离考大学还很遥远。在他们过早“懂事”的同时,这样的回答实在令人心酸。

暗暗较劲陡增学生心理压力

虽说初中属于义务教育,城里的孩子能够保证人人有书读,可是小学毕业升初中究竟选择哪所中学,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的经济实力、社会关系、教育态度的综合考验!为了能够考上一所有名的重点中学,他们都在暗暗较劲。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焦头烂额和愁眉苦脸,不可能不影响到孩子的感觉,从而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到最后,他们不管能否进入重点中学、名牌初中,都会觉得欠了父母一份情。而且现在的孩子可精灵着呢,他们相互之间对上什么学校也会互相比较。比来比去的结果,就是陡增心理压力!

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所说的那样:“现在的孩子,尽管生活、学习环境远远好于他们的父辈,但是你能说他们是快乐的一代吗?尽管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但总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隐性压力’在蔓延滋长,让他们根本就快乐不起来。”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老师和家长在减轻他们课业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吧——像对待朋友那样,多和他们进行沟通。在不断沟通的过程中,他们自然就会学会正确处理面临的困难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