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是育人的唯一目标(1 / 1)

【镜头回放】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扪心自问】

其实,坐在教室里的即使都是一些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学生,即使将来永远也出不了瓦特、牛顿、爱迪生,作为一条生命,他也有足够的权利得到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老师的尊重!

因为归根到底,成功不是育人的唯一目标!更不能因为暂时或一直不能取得高分而被老师看扁了。

健康成长比能否取得高分更重要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青春期,有太多的“成长中的烦恼”,需要老师和家长给予恰当指导和帮助,这种帮助可能属于思想和精神方面,也可能属于策略和技巧方面。不管哪个方面,都是他们非常迫切需要得到的。否则,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一旦遭遇挫折和磨难就不知如何处理,就很可能走上歪门邪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健康成长比能否取得高分要重要一千倍、一万倍!

也许,这就是陶行知先生这句话的真谛所在,也是本篇抨击“分数挂帅”的理由所在。

应该看到,这样的缺失,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着。老师和家长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要把书读好了就是对家长最好的报答。”不愿意让他们看到社会真相,等到他们正式踏上社会后,才发觉现实社会原来和他们想象的并不一样!

台湾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成功是比较功利的。”高官、厚禄、大企业家、明星,他们都是成功人士,可是无论怎样的社会,举世公认的成功者毕竟是极少数。用这种功利性教育作为人生目标,具有很大缺陷。

成功并非育人的唯一目标

通才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一个健康充实的人,成功并非是育人的唯一目标。

正如2003年1月8日英国基础技能局局长艾伦·韦尔斯在一个教育会议上所说的那样,英国政府基于考试分数的目标管理“和前苏联的生铁制造如出一辙”。小学目标管理体制,使得对学校的评价仅仅以各校11岁学生在全国课程考试中的成绩排名为依据,各校都在操练考试,而不是在教育学生,这是非常有害的。

由此,艾伦·韦尔斯“强烈建议,将学校排名制这个妖怪重新装进瓶子里,因为考试带来了暴政。”“危险在于,我们都受制于考试,不再关心真正的教学。是该以更批判的眼光打量我们对孩子的评价以及评价的目的的时候了。”

这里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前面已经说过,英国的所有中小学和大学一样,长期以来都是自由开课。直到1988年才第一次规定中小学至少必须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而且在1990年以前,英国的小学一直是禁止考试的。

即使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课程考试,也主要是对7岁和11岁的孩子进行抽查,并不是所有学生。这种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全国的教育发展水平,而不是为了对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

在这里,艾伦·韦尔斯抨击“考试带来了暴政”的目标并不是摒弃考试,而是希望回到考试的初衷——掌握全国的教育发展水平——上来。

对学生的考试、评价、分数衡量,如果能局限于这样的初衷,当是学生的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