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立科学评价体系(1 / 1)

【镜头回放】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末,教育部经国务院同意正式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这是教育部发布的我国第一个较为全面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扪心自问】

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最大的好处是一目了然,相差半分都能看出高低;最大的缺点是过于片面,不够科学,相差五分十分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

那么,除了分数以外,怎样的评价体系才算是科学、合理的呢?这正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内容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改革学生评价工作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工作环节。

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不仅应当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除了以各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学科学习目标外,还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如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用来描述、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

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尤其强调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以便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评定复杂的教育现象。

具体要求打破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垄断,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成长记录等,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

在运用考试作为评价方式时,应当注意根据考试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如辩论、答辩、表演、产品制作、论文撰写等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测评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与定量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

这些资料通常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老师和同伴的观察与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成绩与作品集、其他能够说明学生进步的证据等。

常用的收集方法有:标准化考试、以成绩为基础的评价、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访谈与调查等。它同样强调量化与质性评价方法的结合。

这些资料不仅应涵盖学生发展的优势领域,也应涵盖被认为是学生发展不足的领域,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建立全面的、客观的资料档案,清晰描绘出学生成长、发展的曲线。

这一报告除了客观描述的部分外,评价的部分应当采用激励性语言。

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这是发展性评价的意义所在。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甄别和选拔,而在于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发展。因此,应当根据信息收集后的分析报告,根据学生发展的成就、潜能和不足,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达出来,制定改进计划。

考分和名次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评价被严重地扭曲为考试、打分、排队、甄别、选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仅仅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评价与考试改革方案,就是要改变评价过于注重甄别、选拔的功能,倡导发展性评价,这也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根据这个评价方案,考分和名次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升学率不能成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成长记录将成为中考、高考招生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之一。

评价方案突出了以促进学生发展目标、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3个评价体系的建立,核心思想是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这样,就使沿用了40年的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

评价方案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要纠正原来一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法,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例如,过去是考什么教什么,考试决定了教学,而现在则要把人们的关注点引导到过程中来,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老师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包括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需要。

这是教育评价的新突破,也是与传统评价的主要区别,更是国际性难题。因为归根到底“智慧是不能被测量的,”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所以,除了考试和测验以外,更多的还要依靠日常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