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学生吗,老师爱你吗(1 / 1)

【镜头回放】

有人进行过这样一项试验:随机抽取100名老师,然后在这100名老师所教的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把他们分为老师和学生两大阵营。

问老师:“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老师回答“是。”

问学生:“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90%以上的学生回答“没有!”

【扪心自问】

这就是现实。造成这个现实的因素太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分数论英雄的习惯做法,让绝大多数学生的自尊、自信被老师羞辱得一塌糊涂。这时候无论老师对他们有多么热爱,他们都无法感受到。因为他们麻木了。

老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体现在多方面

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下面这段话应该并不陌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老师确实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学生的成绩是好是坏、分数是高是低,只有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人”,才是一个大写的“我”。如果高分的取得并不是凭借超人智力,而是被老师、家长压制着往前赶,这样的“前程”不要也罢。

看看我们的周围,许多学生的高分正是在这种压制着的环境下实现的。

教育就是服务

在现阶段,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很重要。这种观点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而不是赐教与求学关系。老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培养学生成才方面,这种成才不能单纯地看分数高低。因为除了分数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同样的道理,决定老师饭碗的也不应当是学生的分数高低,而应当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2000年末,北京市首家刚刚通过ISO9002认证的普通民办中学、北京市新亚中学,就根据学生评议,当年将6名老师“炒了鱿鱼”。这一做法颇有争议,但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里的“人”当然包括老师在内,但主要是指学生。

作为一家面向普通工薪家庭的民办中学,该校认为,教育是一个服务业。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而教育服务应当由“统一供给制”过渡到按照顾客(在这里就是学生)自身需求的“选择服务”上来。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偏差和弊端,这样的教学就被认为是不合格服务,这样的服务者就应该被淘汰。

根据该校规定,教学服务不合格的情形一共有6条,包括课堂教学目的够不够;老师成绩统计、评语是否全面;教学方法是否合格;等等。

学生、学生家长对老师的教学不满,可以通过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途径加以反映。

例如,某班几位同学反映老师讲的课他们听不懂。于是,主管校长就把每位同学召集起来征求大家究竟有哪些意见,然后把这些意见集中反馈给老师,责令老师拿出整改方案。

经过一个阶段以后,老师再把这些学生召集起来征求意见,结果反映还是“听不懂”。这时学校就只能启动“弹劾程序”,对这位老师“炒鱿鱼”。

这些被“炒鱿鱼”的老师中有一位物理老师,他在一节课上做了6次小球滚动实验,结果只有2次获得成功,从而导致教案一节课上无法完成。

对此,学校和老师都认为,这就是不合格教学。这位老师在做了检查后仍然没有明显改进,所以只好被“炒鱿鱼”。

在肯定这种做法的同时,对教师的考核范围还应该扩大到“教学”之外。因为,老师除了“教书”以外还有“育人”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