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03年初,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和永乐二中两所学校,一改以期末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率先在全国实施初中学分制。
石景山区教委有关人士解释说,在初中实施学分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科学管理。
【扪心自问】
上海市某中学生小顾,全学期一共修了近30个学分,除了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外,还选修了拓展课中自己感兴趣的国画课。他说,“这些课是我从小就喜欢的,所以一点也不感到枯燥,学起来有劲头、很轻松。”
小顾认为,学分制的最大好处是不以分数多少“论英雄,”只要修了一定的学时,并且考查合格,就可以拿到学分,不像百分制那样60分和100分有太大的差异。
学分制评价方案的内容
以石景山区实验中学为例,根据该校长达124页的学分制方案,初中政治学科全学年共计48分,分两个学期计分,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者比例为7∶3。其评价内容一共有5项,分别是锻炼心理品质,加强品格修养;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正确看待自己,增强自尊自信。
初中语文学科学分分值为128分,根据语文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部分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不同作用,分别赋予其不同的学分分值。学期等级评定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学生达到学分总分60%为合格,达到和超过85%为优秀。
数学学科总学分114学分,达到68分为合格,96~114分为优秀。英语、生物、地理、历史、音乐、体育、美术以及信息技术等,也有各自相应的学分标准。
“好学生”的概念应该重新定义
在过去,凡是高考不考的学科,要让学生真正对其感兴趣难上加难。而现在,除了基础课以外,各种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大量出现,它们都是一些“不考试学科。”
每位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都有一本“形成手册”,研究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记录在案,一个小小挫折、一个新发现,都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平时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往往会脱颖而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上海市某小学老师说出了教师们的的共同心声——重新定义“好学生”的概念。他认为,现在社会上缺的不是能考高分的状元,而是缺少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学生。“我就特别喜欢会提问题的学生,每次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不问‘你考了几分?’而是问‘你提了几个问题?’因为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学习上会非常主动,学得越多问题也就越多。”
由于每个学期的学时学分和奖励学分可以累计,总学分名列前茅的学生,学校可以推荐免试进入重点中学,所以大家都一样很努力。
学分制让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在能力和技艺上各有专长,并且普遍据此选择升学志愿。有的学生专修自行车修理,有的掌握了编织、插花、针灸、推拿技术,有的主动为集体、社会服务,因为这些都可以用来“换取”奖励学分。
学分制的评价方法正有向全国蔓延之势
例如,目前在黑龙江、江苏、上海、湖南等地,学分制都已经从高中向初中推行。
在长沙市,规模不大的一所小学开发出了十几种校本课程,在学生中实行学分制;全市初中毕业会考地理和政治实行了开卷考试;大规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几百名老师;另一所小学一年级期末考试的一项内容就是“给老师打电话”,藉此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某中学让学生自己命题考试,并且实行“无人监考”,在学生中培养“讲师”,把讲台让给学生……
在打破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同时,长沙市积极探索用等级评价制取代原来的分数,考试方法多种多样,引来一片叫好声。
在上海市,近年来把评价学生的《学生学习成绩册》改为《学生评价手册》以后,学生的眼睛就不再只盯着分数了。没有喊减负,学生的实际负担就不知不觉减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