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师总是正确的(1 / 1)

【镜头回放】

一位聪明伶俐的小学二年级学生,经常遭到母亲责骂:“这样简单的题目都会做错,真是让我太失望了,不知你脑子里整天想的是什么!”

孩子在那里无可奈何地低声哭泣。这时候,孩子正读大学中文系的阿姨上门了,她得知缘由后接过外甥的语文试卷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

【扪心自问】

为什么会大吃一惊呢?原来,老师判“错”的2道填空题是这样的:

1、雪化了以后是( )

考卷上填的是“春天”,老师订正的标准答案是“水”。

2、秋天来了,树叶( )

考卷上填的是“变黄了”,老师订正的标准答案是“落了”。

还有1题是看图说话。画面上是大片金黄的麦浪,有2个小孩在麦地里捉蝴蝶。考卷上写的是“小朋友捉蝴蝶”,老师订正的标准答案是“庄稼丰收了”。

不要说小学2年级的学生这样回答,恐怕许多成年人也会这样作答。因为这几个答案都说得通,可是为什么只有老师的答案才算“标准”呢?令人无法理解。

“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思想,这样的错误错得可爱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位学生的答案比标准答案还要好。

例如,“树叶变黄了”不仅包括“落了”的树叶,还包括暂时没有“落了”的树叶。不管“落了”还是没有“落了”的树叶,它们的共性都是“变黄了”,观察得不是更仔细吗?

再例如,雪化了以后是“春天”,又有什么错呢?它不是比“水”更生动、更形象吗?

看了考试卷,这位中文系学生只好哑口无言。她无法责备孩子,反而觉得他错得实在可爱。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语文教学为什么非要把孩子的思想(何况还是正确思想)纳入老师所指定的标准答案、套入固定的思维模式呢?语文教学,按理说是特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和吸引力的,而现在却变得越来单调、机械、禁锢了!

吾爱分数,吾更爱真理

学校教学究竟教什么?实际上很简单。它不仅要教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什么。

在现实社会中,“领导总是正确的”、“老师总是正确的”、“教科书总是正确的”思维模式还有很大市场。相比而言,“老师总是正确的”危害性更大,因为它涉及到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束缚他们思维能力发展的大问题。

也许这样说老师,老师们也感到冤枉——老师又何尝不知道“雪化了以后是‘春天’呢?”可是教学参考书上就是这样的答案——老师如果不向这个标准答案看齐,学生就无法得到相应的分数。

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和“分数挂帅”在作怪!

可是,分数难道真的比真理更重要吗!

在美国,一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他在树林中捡到一枚奇异的蛋,于是拿回家进行孵化,孵呀孵呀,没想到最后竟孵出一个“布什”总统来。

这样一篇作文如果出现在我国中小学生手中,不及格是肯定的,判0分也无话可说。因为它虽然有的是异想天开,可是却完全不具备“合理”想象,甚至还涉及到攻击“国家领导人”的严重政治错误。如果是成年人,只要把这条放在他的档案里,一生的“前途”就可能葬送在这篇作文上。

可是令我们无法理解的是,这篇作文最后竟然被评为“全校优秀作文”!他们的评价是,这孩子思维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