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是生存压力的稀释剂(1 / 1)

【镜头回放】

为了对各校进行排名、对其校长进行考核,现在的期末考试一般都由县区出卷,统一考试。考试结束后,教育部门在其中抽查试卷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以此作为排名依据。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然教育主管部门最关心学生的分数,各校当然也不敢怠慢。他们虽然无权出卷,可是却拥有阅卷权。

最常见的情形是,老师们在校长的指挥下,评卷时左手拿红笔,右手拿铅笔。铅笔用来帮助学生修改错误答案、填写不会做的题目,红笔用来判分。双管齐下,拔“分”助长就这样产生了。

【扪心自问】

这样的做法也许是教育主管部门始料未及的。不过也不难想象,因为“越是领导关心的数字,就越有假”已成真理。

为什么他们追求高分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从深层次的原因考量,实际上是人的生存压力导致的。追求高分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生存压力,反过来,生存压力也使学生和老师更加看重分数。

人为拔高考试分数的三种情形

一是酌情加分

本案例中出现的就是一种典型手法。

二是强奸民意

由于每学年学校之间的排名高低,总要把素质教育当作一项重要参数,所以,每到学期末,针对学生和家长搞的民意测验就多了起来。这种民意测验的结果,主要是给上级教育部门看的,除此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用处。

民意测验的问卷调查,有的发给学生或家长填写,有的干脆就由学校指定老师或学生“代劳。”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符合学校的“要求。”

例如,在沈阳市某小学“关于儿童‘玩’的问卷调查”中,在“几点钟休息”一栏里,几乎都是“8点休息。”一位一年级学生家长说,孩子的作业很多,每天要到晚上10点钟以后才能睡觉,可是学校暗示“8点”是“标准答案”,所以谁也不敢得罪老师。

三是短中见长

教育部门除了抽查学生的考试分数外,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对于那些薄弱学校来说,这一关是最难过的。怎么办?一些学校大胆借鉴“大跃进”时期的做法,把全年级中所有好学生集中到一个教室里,检查组来了就往这个教室引。不管你进行怎样的抽查,实际上其结果都代表了该校最高水平。

这样的考核评比,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王加绵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对素质教育的亵渎,危害很大,尤其是对青少年长远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事业,弄虚作假对学生产生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

人为拔高考试分数的原因何在

根据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人的生存压力和生存空间所导致

人才竞争愈来愈激烈,中国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现在即使你有一张大学文凭,也难说能有一份理想工作。这样就迫使学生拼命追求高分、追求高学历,以此在竞争中获得更多胜算。而老师面对各种各样的资格审核、学校量化评定考核,唯一的办法也是狠抓学生分数。学生的分数上去了,不但彼此脸上光彩,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

长期的专制和缺少自主精神

中国有着几千年漫长的封建历史,封建传统之一就是只要你在“单位”中,你就得靠“别人”活着,这个别人就是“上级”“领导”。对于老师来说,直接领导就是校长。校长喜欢分数,老师要想得到校长的肯定,就只能狠抓学生分数。

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实用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民族,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在10多年前“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着的是“读书无用论”;现在时过境迁,“卖茶叶蛋的”远远不如“搞导弹的”,追求高分也就变得非常实在,因为它能令人享受到更多的实际利益。

以上三点是追求分数的深层次原因,而其中第一点是最根本的,它派生出来后面两点。明白了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分分分,学生的根”了。要扭转这一局面,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牵涉到传统文化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