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已经成为教育的致命伤(1 / 1)

【镜头回放】

烈日炎炎的中午,珠江三角洲某中学操场上,一位初中生被老师罚站着一动不动。左边的脸向着太阳,额头上汗如雨下。

有人担心他中暑,便叫他回宿舍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午睡。

这时罚他站着的中年老师出现了,他得意地说:“是我叫他站在那里的。上课不认真听、成绩又不好,所以罚他晒太阳。只许他的左脸朝太阳。连着几天,他的左脸就会变成黑的,而右脸却是白的,看他会不会把成绩搞上去。”

问:“这不是体罚吗?”答曰:“不算。我又没打他。”

【扪心自问】

作为一名老师,关注学生的分数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为了分数硬要学生如此这般就简直令人发指了。

一位数学老师这样介绍经验道:“要把一个班的数学成绩搞上去,并且加以保持,只有采取魔鬼教育法,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做题目,多做多练。家长和领导都在期待分数,老师不能对此熟视无睹。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对得起家长和领导,对得起自己的饭碗。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像是在‘受罪’,也没有办法。”

这就是我们的老师。而且持这样观点的老师并不少见。

分数和“素质”难以两全其美

历经20多年的高考实践,现在的高考试卷内容越来越趋于精细化,所谓的知识点促使老师们不敢做学习的指导者,而是心甘情愿充当“保姆”。

学生高考分数的高低,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一旦不理想,往往就会追究这个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这个老师(保姆?)教学水平不高——没有为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细致周到的辅导。也就是说,没有把可能遇到的问题类型都为学生预先设计好!

这样的应试教育,与其说是考学生,还不如说是考老师;与其说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还不如说是束缚了老师的思维。

老师也很难。因为现在的课程体系很死板,不具备开放性。不要说学生在学习后无法启发创新精神,就是老师在上课时也缺乏应有的**。

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为了考试成绩把素质丢了是可怕的,为了‘素质’把考试成绩丢了是愚蠢的。”这就是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本该不是截然矛盾的,完全应当通过素质的提高把考试分数搞上去。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有很大难度,孙维刚老师可算是其中之一。

司空见惯的体罚学生,目的也在于考试分数

在现在的中小学校中,体罚学生已经成为公开现象(关于这个问题,本书另篇详细叙述)。是不是这些老师都是虐待狂呢?当然不是,归根到底是他们“恨铁不成钢”,说穿了就是恨学生无法取得高分。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为了学生好。

体罚学生现象为什么无法消除,甚至愈演愈烈?归根到底在老师的背后有一条鞭子在驱赶着他们:对老师业绩的考评都要以学生成绩(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为准。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满堂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死记硬背、多做多练。这样势必导致花在哪门功课上的时间多、哪门功课的考分就高。

认准了这个理,老师就会对学生狠,以便学生能在这门功课上多花时间,提高考分,帮助老师在与其他老师的竞争中保住饭碗!

就这样,体罚学生成了老师之间争夺学生投入学习时间的简单手段,而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人格尊严,都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考试舞弊,是因为学生和老师都要高分

如果这样还不行,最后一招就是考试作弊。学生如果会做,监考老师就睁一眼闭一眼;学生如果不会做,监考老师就可能公然默许甚至亲手教学生作弊。学生要高分,老师比学生更要高分!

分数挂帅,已经成为教育的致命伤。这既是当事者的素质问题,更是教育体制的弊病。正如上海市一位特级教师一针见血的那样:“学校什么也没有教给学生,学校最擅长的是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憎恶学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克服以上致命伤,唯一的办法是对学校、老师、学生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否则,在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