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1 / 1)

【镜头回放】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格布森(L.F Jacobson),在美国一所学校进行了一项所谓“预测学生未来发展”的研究,调查后向教师提供了一份秘密的学生名单。

他们告诉这些教师说,名单上的学生根据心理测量最具有发展潜力,而实际上,这份名单是随机抽取的,并有意安排了一个班中的两名“差生”。8个月后,重新回到这个学校调查发现,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其成绩都名列各班前茅,包括原来所谓的“差生”。

据此,他们提出了“皮革马利翁效应”——老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望,将在教学效果上产生相应于这种期望的良好作用。

【扪心自问】

为什么罗森塔尔把它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呢?原来,皮革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

在本案例的试验中,老师在获取某些学生有潜力的信息后产生了期望,而期望则化作了对学生的关注、鼓励,学生则因为老师的鼓励增强了自信心、求知欲,从而产生了向上的巨大动力。

孙维刚老师的经验证明了皮革马利翁效应

不难看出,孙维刚老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创造出来的惊人奇迹,实际上就证明了这种皮革马利翁效应的证明。

孙维刚老师的学生,都是考不上重点中学的普通学生。可是由于孙维刚对这些学生充满高度期望、饱满热情和全身心投入,再加上他有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终于使这些学生也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皮革马利翁效应表明,“哀莫过于心死。”如果老师认为某个学生“无药可救”,也许就真的宣判他在学习上的“死刑”;但是如果相反,老师认为某个学生“一定能行”,这个学生也许就真的会脱颖而出。

这也是对当今到处泛滥的所谓神童教育、精英教育的有力驳斥。

在孙维刚的班级里,有一个著名的“捣蛋鬼”。孙维刚在自己得了绝症后,一连给这位捣蛋鬼写了5封短信,真诚鼓励他。捣蛋鬼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读这些信时的眼神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那是一副什么样的眼神呢?可以想象,其中充满了因为受到老师关爱、信任、鼓励、期望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发起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后来,这位捣蛋鬼成了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就是对孙维刚的最好报答,也是对自己“一定能行”的有力证明。

积极的皮革马利翁效应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积极的皮革马利翁效应,需要老师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2000年从大学毕业的欧阳荐枫老师,分配到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后,每周都给学生开设一到两节的“聊天课。”

没有课本、没有约束,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地“侃大山。”例如,“你喜欢《流行花园》吗?你怎么看待F4校园现象?”就是这样一个话题。

话题出来后,群情激昂的学生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有的叫“好”,有的说“呸”,不服气的还要跑到讲台上去对全班同学发表“演说”。当然也可以远离喧嚣,不参与和发表任何意见。

看到此情此景,一些老师颇有非议:这哪里是课堂呀?简直是“麻雀会”;有人担心千万别让学生养成了“贫嘴”,叫他们以后无法上课。一些家长也担心,占用上课时间“聊天”,会不会影响正常学习?因为这是实验班,学生成绩如果有下降,家长那里肯定通不过。

欧阳老师对自己上的第一堂语文课记忆犹新。他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小声讲,有时学生的议论还要超过老师。讲话的学生不听课,其他不讲话的学生也休想听课。

传统教育思想认为,上课时学生不许随意讲话。可是欧阳老师认为,上课讲话是他们的天性,这种天性宜疏不宜堵。所以他规定,平时上课学生不能随意发言,有话留在每周的“聊天室”自由发表,让他们自己提出感兴趣的话题讲个够。有时学生要求老师“回避”,他也果然听话地躲到门外去。

“聊天室”带来的结果是,平时课堂上讲话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了,课后的牢骚话明显减少了,大家有意见敢于在公开场合发表,而且全班还出现七八个大家公认的“名嘴,”在后来的全校辩论赛中令人刮目相看。

更值得一提的是,“聊天室”并没有影响到学生学习,相反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全班平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在看到了成绩以后,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聊天纳入课堂管理,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它不扭曲学生的自然天性,通过这个师生对话平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社会里,素质教育也同样应当提倡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