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不妨从双轨制开始(1 / 1)

【镜头回放】

2001年4月1日,在国家计委召开的“十五”计划献计献策征文活动颁奖大会上,北京大学附中高三学生李林子的《实行素质教育不妨来一个双轨制》获得二等奖。

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生,李林子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在文章中对实行素质教育来一个双轨制的建议,使实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扪心自问】

在本案例中提到,李林子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这份建议。那么他有怎样的亲身经历呢?

双轨制的主要目的是两者相互竞争、市场调节

李林子小学毕业后进入一所普通中学,上了一年学就转学了,又上一年学又转学了,3年初中读了3个学校。考入北京大学附中后,李林子在高一时把班刊办得有声有色,高二时组织了自己的摇滚乐队,在周围学校搞巡回演出、出磁带,并且因为这些活动和一位政协委员成了“忘年交。”

按理说,李林子的生活已经非常丰富了,可是他仍然觉得自己在应试教育下负担太重了,不利于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方面的发展。

李林子认为,如果素质教育不从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入手进行改革,就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范畴。于是,针对现行的教育改革写出了这篇5000字的文章,提出素质教育也可以实现双轨制: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外,建立一套并行的素质教育体系,让两者相互竞争、市场调节,看最终谁有市场竞争力。这里的市场包括学生、招生单位、用人单位。

通过应试教育牵引素质教育发展

目前,素质教育确实处在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而且其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要在一个应试教育“深得人心”的大环境下一步跨入“素质教育,”显然是不可能的。既然这样,实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轨制就很有可行性。

双轨制的做法有些像商家的“买一送一”销售方式——购买一件畅销商品,赠送一件新产品。一方面为新产品进行了宣传,另方面又为畅销商品赢得了市场,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里,应试教育就是这样的“畅销商品”,素质教育则是一种“新产品。”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纷纷叫好,可是对其实质却不够了解。

既然如此,通过应试教育来牵引素质教育发展,分步骤、分阶段地改革应试教育形式,调整应试教育考试尤其是作为“指挥棒”的高考内容,逐步转变学校的办学观念和学生、家长的成才观念,从而最终实现素质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这种“捆绑式销售”的结合点,就是高考制度改革。既然应试教育体制下高考制度是万众瞩目的焦点,那么从这个焦点出发首先进行改革,最容易取得成效。

具体方法可以是,对各种能够反映考生综合素质的特长项目进行大幅度加分,从而激励学校和学生重视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