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本质抓什么(1 / 1)

【镜头回放】

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案例:

大哲学家穆尔在剑桥大学教书时,维特根斯坦是他学生。

有一天,同样是大哲学家的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渐渐地超过了罗素。

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

维特根斯坦回答道:“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扪心自问】

素质教育应当抓什么?答案显而易见——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完美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存在价值,哪怕这个人的“分数”不高。

因为归根到底,一个人的素质和分数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知识就是力量”并非“分数就是力量”。

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概念的出现,是最近10多年的事。这是我国从基础教育实践中提出的一种体现国家教育方针精神实质的教育思想,是构筑21世纪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基础教育界开始逐步认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可是由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相对滞后,从而导致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教育界提出了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理念,进行了情景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等实验改革,逐步认识到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1985年,邓小平先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讲话,在讨论教育体制改革时,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首次提出了“素质教育”一词。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素质教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素质教育在国家的地位。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目的截然不同

应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应付考试的技巧,传授知识反而成了一个次要目的。所谓的能力培养,也不过是为了考试而磨练出来的副产品。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如果对学生灌输“一切以考试为中心”,那么它实行的就是应试教育;如果灌输“读书只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那么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比整天在外觅食的麻雀也高明不了多少!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减轻学生负担的呼吁及其各种措施,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不彻底改变各种以考试来衡量学生的选拔方式,就会彻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一个人一旦变成了考试机器,什么样的素质教育都是扯谈。

世界发达国家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应当抓什么?看一看世界各国提出的素质教育政策,当会兼听则明。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儿童未来方向的报告,提出了“四个学会”的要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是指掌握如何有效学习思考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做事,是指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学会共同生活,是指掌握与人平等相处、交流、合作的知识和技能;学会生存,是指如何发挥自己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上述观点,体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书中认为,智力就是一种适应力。读书期间的学习,不是为了分数的学习,甚至不是为了知识的学习,而是为了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将来才能适应社会。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同义语。

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震动全国的报告——《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其中提出了“高质量教育”的概念与目标。

这里所谓的“高质量”,是指“帮助所有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是普及和提高的并重,是对质和量最大限度的保证。

1985年6月26日,日本提出了8条教育改革基本设想:重视个性原则;重视基础;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扩大选择教育的机会;改善教育环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适应国际化的社会;适应信息化的社会。

1996年7月16日,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在第一次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中,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里的所谓“生存能力”,是指“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孩子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同时,健康身体也是不可缺少的。”

1995年5月31日,韩国教育委员会公布了《以建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为目的的教育改革方案》。

新教育体制的基本特征,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自律与责任感为基础的学校管理,“建设一个任何人随时随地都能按自己的意愿接受教育的开放的教育社会、终身学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