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 / 1)

【镜头回放】

全国政协委员、有着46年执教经历的北京市某中学前任校长,在2002年的政协会议上公开为应试教育辩护:“应试教育有缺点,但不能完全否定。如果应试教育没有可取之处,那不是否定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培养的一切人才了吗?”

【扪心自问】

这个问题问得好,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可是它却忽略了“真理的相对性”,因而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应试教育只具有相对合理性

建国50多年来,应试教育不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了国民整体文化素质,而且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从这一点上看,应试教育确实“功不可没。”

然而从哲学上看,这最多表明了应试教育在特定的背景下,有其历史的相对合理性,但是还不能据此为应试教育涂脂抹粉。因为根据真理的相对性,应试教育中的基本教育活动如读书识字、基础文化教育等等,是很难分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界限的。

相反,应试教育下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设立少数重点中小学,本意是为了给其他学校起到示范作用,快出人才,但结果却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严重侵害了更多受教育者的正当权利。

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更高层次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有人说是对立,有人说是互补,更多的人则认为,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更高层次。甚至有人把它称之为一个在“一楼”,一个在“二楼”——素质教育虽然提出这么多年,可我们实际上还处在搭建、寻找通向“二楼”楼梯这样一个过程。完全可以说,如果建国50多年来我们实行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那为国家培养的人才就更加蔚为壮观!

不容否认,过去也有一些学生已经身处“二楼”,他们在小范围内已经实施了素质教育,享受到了素质教育的美美成果。可是,他们虽然能够站在“二楼”阳台眺望风景,可是往往连自己是怎么上来的都很难说清,或者干脆就是不方便说。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期盼的素质教育。因为这种“试验田”并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没有蔚然成风。

也就是说,如果单纯依靠减负、学学唱歌跳舞等某一项动作,而不是从根本上、整体上采取措施,这样的“素质教育”就太肤浅了。归根到底,素质教育是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挖掘学生自身潜能,而不是仅仅增加一些特长爱好。

“更上一层楼”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建设通向“二楼”楼梯的时候,有这样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

在我国,由于农村学生基数庞大、农村经济薄弱,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首先要加强的部分。

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村学生的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实现,与城市学生几乎100%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这个问题不解决,谈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问题是明摆着的,要让他们上“二楼”,首先要把他们带到“一楼”,然后才能向他们指出通向“二楼”的方向,并带领他们前进。现在的问题是他们还在“操场”上玩耍,最重要的是把他们引向“一楼”。

二是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

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实行了上千年,要想在这样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理念下改变人们的观念,其难度可想而知。

就好比住惯了四合院平房的老人,不愿意搬到二楼去一样。你说二楼光线更足、更通风,他说一楼冬暖夏凉、进出方便。要改变任何一种习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推行素质教育要想一蹴而就也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几年乃至于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方能转变过来。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可是,长期陷于应试教育理念的老师、家长、学生,以及强大的教学评价机制,往往积重难返、不能自拔。

在这其中,老师的作用尤其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在老师,在其背后的则是他们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可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培养和成长起来的老师,很难指望他们完全理解并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精髓,或许需要一代代的“品种改良”,才能实现最终的“脱胎换骨”。

例如,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使是从教40年、被称为我国中学生素质教育最成功的探索者的孙维刚老师,很多媒体津津乐道的也并不是他的素质教育,而是他的班级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有55%的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