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北京市某学校小学部的Y老师,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下午放学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还没有说完交作业的时间,就听下面有学生冒出一句嘟囔的话:“这得几点睡觉啊?”Y老师一听就来了气,回了一句:“那你就别睡觉了!”
这个学生没想到自己的话被老师听见了,气鼓鼓的。老师一看他的倔劲就要上来,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当,迅速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
老师把他拉到自己的身边,轻声说:“老师给你们留的作业是稍多了些,可我是让你们第三天交的呀。你很勇敢地提出意见是好的,但不该打断别人的话呀,你说是吗?以后欢迎你提意见,咱们都注意改,好不好?”
【扪心自问】
老师在学生面前是一个强势群体,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所以这时候老师无论怎样教育学生都是“正确”的。Y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艺术地处理与学生之间即将爆发的冲突。
事实上,在老师的和颜悦色中,这位学生也马上改变了刚才的态度,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交作业时,他的作业完成得特别好。
从这件事中,Y老师深深体会到,一开始在教室里自己是用“威”来压服学生的,可是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后来在办公室里用真挚的感情换取学生信任,教育效果也就出来了。而且从此以后,这位学生就成了老师的好帮手。
老师是知识分子阶层,都学过教育心理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往往滥用“批评权”,就像本书前面所述的那位李老师“喜欢”没收学生的书籍一样。这样的“批评”尤其是“当众批评”,却是违反教育心理学的,最容易伤害学生自尊心,结果也常常是事与愿违。
老师如果能换位思考,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换位思考的结果是,老师体会到了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建立在这种平等基础上的往往是“劝导”而不是“批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告诫老师(当然也包括其他所有人)遇事要善于“换位思考”。在我国,师生关系是个大问题,其矛盾的主导方面在老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需要老师真正放下“权威”的架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换位思考”就是教育的精髓!
同样是该校小学部,数学老师李老师曾经很“艺术”地处理过自己的一次冲动,及时调整了师生关系。
夏日的一天放学后,天上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学生正在教室里热烈地议论着天气。李老师走进教室,准备再给学生讲一讲作业中的问题,可场面一下子无法安静下来。李老师猛地拿起教鞭用力敲打一下桌子,由于声音来得太突然,教室里一片寂静。李老师严肃地说:“注意听!”
很显然,他是要求学生静下来听讲。可是话一出口他就感到自己的不妥。这时候正好一道闪电划破夜空,李老师急中生智马上用手指指着窗外继续说:“注意听!”
这下学生们有些摸不着头脑了。随着紧接着一阵“轰隆隆”的雷声,刚才的紧张压抑一下子被笑声冲得无影无踪。
因为他们彼此都很清楚,可是却没有揭穿,只好“一笑泯恩仇。”接下来,李老师在愉快的气氛中讲了一道题,学生们听得特别认真。
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崇高职业,“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就是对他们的最高褒奖,可是他们也是普通劳动者,当然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是怎样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他们有许多担忧和“害怕”:
一怕毫无用处的学习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老师理所当然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然而当他们发现自己从工资中掏钱去学习的内容却是早已过时的旧知识,而且“不学习就不能考试,不考试就没有证书,没有证书就不能评职称”时,就只能徒唤奈何。
二怕蛮横无理的家长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家长比过去“厉害”得多,说不定无意中说出的某句话就得罪了某个被家长宠坏了的孩子。回家一汇报,蛮横无理的家长就会找上门来无理纠缠乃至拳打脚踢,如果对方是官场中人,弄不好还要吃不了兜着走。
三怕搬弄是非的记者
信息社会消息灵通,舆论监督本是一种有效监督。可是媒体的发达,也导致相互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早日功成名就,一些记者特别喜欢炒作新闻。一些老教师辛苦教书几十年马上就要退休了,到头来却由于一则失真报道而弄得灰溜溜地下不了台,甚至遭到“天下桃李”的唾弃。
四怕名不副实的改革
最大的教育改革是素质教育,其标志之一是取消百分制,取而代之以“优、良、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然而,等级是对外的,对内仍然是百分制,实际上搞的是双轨制。“等级”和“分数”经常要相互转换,班级总分、平均分、名次排列等等,白白地增加了老师们的许多工作量,让他们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