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在北京某中学初三李老师的语文课上,一位平时和他无话不谈的学生,拿着一道化学试题与另一名同学窃窃私语。李老师走过去一言没发,点了点他的书本,顺手拿走了化学试题纸。这位同学随即取出化学书看,李老师又过去拿走了他的化学书。这时,学生又作对般地拿出了数学书。
李老师终于忍无可忍了,他气愤地把学生叫到讲台前:“如果你再这样,我以后就不理你了,再也不理你了!”
“随便!”学生冷冷地挤出两个字。
李老师十分失望,只好把试题和书还给学生:“行,我向你妥协。”
【扪心自问】
如何面对学生上课时的一心多用,是老师的“必修课”。
这位李老师在事情发生几天后“仍然感到气愤和不解,”觉得自己给了学生面子,可是学生却不给他面子。
在李老师眼里,这位学生十分优秀,就是有点重理轻文。他可能以为老师是他的好朋友,所以不该没收他的书。
李老师由此推测,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中被父母当作掌上明珠,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学生的这一举动是否与此有关?
这样的猜测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此情此景在许多同学中存在。一位学生由于没交作业而受到老师批评,可是她却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埋怨家长没有帮她收拾好书包,漏带了作业本。因为平时每天的书包都是家长把她收纳的。
应当承认,学生上课一心多用、做小动作,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本案例中李老师没收书本的做法,是最常见的。然而,老师有权没收学生的书吗?谁授权的?
对于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熟视无睹
优秀学生自然有他们优秀的秘诀。或许天生就有一心多用的本领呢!妈妈们不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么?
事实上,不少优秀学生所完成的作业量远远不止老师布置的那么一些。要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他们自己也不答应。
对于习惯于课前预习的学生,可以网开一面
有些学生喜欢课前预习,这样的学生上课时往往会有选择地听老师讲课,上课的主要任务是听讲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可以通过平时的掌握,了解学生是否有这样的习惯,也可以通过即时提问进行“侦探”。如果提问结果表明他课前没有预习,则可以幽他一默:“作业是永远说不完的,还是想开些吧!”如果提问表明他胸有成竹,不妨网开一面好了。
对于不喜欢或听不懂讲课的学生,应该自找原因
有些学生语文课上开小差,原因在于不喜欢语文课,或者听不懂老师的讲解,这时候的主要责任在老师。
老师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根据学生做其他功课所反馈上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脱离教案、注视课堂上学生表情讲课的老师,常常会及时捕捉到这种有用信息,学生开小差的机会也少得多。
对于经不起课外阅读**的学生,需要旁敲侧击
有些学生因为经不起某种**,常常在老师不注意时急于阅读刚刚到手的畅销书或漫画书,而且一看就入迷。
老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如果该生有所收敛或者已经改正,可以用瞪眼予以警告;如果无动于衷,则可以悄悄走近,不露声色地加以没收。这样既不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其他学生知道的也不多,不会打击学生自尊心。
下课后学生自然会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涉,因为这些书是他租来或借来的,他可拖不起这个时间。再说了,既然在上课时还要偷看,说明故事情节对他具有强烈的**力。
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到错误,在作出口头保证后,老师就可以放他一马;如果拒不认错,再和他慢慢地“磨”。不需要讲大道理,更不需要打骂,不用多久他们就会痛哭流涕了。
对于平时作业拖拉的学生,也要给足面子
本案例中的情形,如果发生在作业经常拖拉的学生身上,很可能是因为即将上交化学作业了,可是他还没有完成,不惜在语文课上冒险进行“地下活动”。
这时候,老师可以轻轻地走过去对他说:“我相信这道题一定很有趣,也很有挑战性,下课后再讨论好吗?”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进行处理,同样可以达到目的,而效果却比没收书本要好得多!
总之,面对学生上课时一心多用,老师应当特别注意方式方法,最重要的原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情闹得越大,学生就越无法收场,破罐子破摔也就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