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途中开溜发现投资良机(1 / 1)

一般来说,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市盈率只有收益增长率的一半,那么这只股票赚钱的可能性就相当大;如果股票市盈率是收益增长率的两倍,那么这只股票亏钱的可能就非常大。在为基金进行选股时我们一直使用这个指标来进行股票分析。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彼得·林奇重视实地考察的好习惯,为他发现投资良机提供了极大帮助。

有一次,他参加一个地区性投资会议。会上,一家又一家上市公司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这些公司既没有经营历史纪录,又没有盈利,让彼得·林奇听得索然无味,甚至十分讨厌。于是,他趁会议休息时溜出会场,想顺便去附近的一家第一亚特兰大银行拜访一下。

彼得·林奇万万没想到,这家银行已经连续12年取得了很高的收益率,盈利能力大大超过那些在会议上自吹自擂的银行公司,而且市盈率只有市场平均水平的一半。很显然,它的投资价值被其他投资机构忽略了。事实上,仅仅5年后这家银行和另一家银行合并时,股价就上涨了30倍。

彼得·林奇感到十分不解:为什么如此优秀的上市公司没有被人发现,或者说,那些投资机构为什么都对它不感兴趣呢?

原来,投资机构更关注的是那些在生死边缘垂死挣扎的上市公司,要么生存、要么死亡,这样的公司才更扣人心弦;而那些经营业绩优良的公司,反而容易被人忽略掉。

与这家银行类似的还有10年内股价上涨了10倍的瓦乔维亚银行、连续多年一直保持15%利润增长率的底特律NBD银行等等。这些传统银行股,市盈率都非常低。也许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这种成熟的公用事业股增长率肯定会很低。如果是这样,那就真的错到家了,因为事实根本不是这样。

当时是1980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把银行利率提高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样一来,一方面,银行业的增长前景非常好;另一方面,银行股的价格却低于账面价值。

彼得·林奇从这次会议上的“开小差”中了解到这一情形后,立刻低价买入银行股,从而导致麦哲伦基金在银行股上的仓位,比其他任何投资机构都要高出4~5倍,想一想有多厉害了吧?

尤其是其中的一家五三银行公司。本书前面已经提到,彼得·林奇特别偏爱公司名字有些令人讨厌的股票,他觉得这种股票最容易被投资机构所忽略,从而导致价值被低估。这只股票的价格后来从2美元上涨到80美元,为彼得·林奇贡献了巨额获利。

彼得·林奇很善于总结经验,由此及彼。当他买了一家银行股票后,很快会一家接一家地买入同类股票。

截止1980年末,他把麦哲伦基金9%的资金投在了12只银行股上,使得当年的麦哲伦基金净值增加了94.7%,而与此同时标准普尔500指数却只上涨了33.2%。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在掌管麦哲伦基金早期,彼得·林奇购买的这些银行股和其它股票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是所谓的“二线股”(中小型公司股票),市盈率都非常低。至少,它的前10大重仓股市盈率都只有3~5倍。而当时各家基金公司的流行观点是:中小型公司股票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大盘蓝筹股的时代到来了。彼得·林奇的这种投资理念可谓反其道而行之。他坚定地认为:当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市盈率只有3~6倍时,这种投资几乎不可能亏损。

彼得·林奇选股有他自己的一套绝招。例如他在购买凯科银行(Key Corp)股票时,就是看中这家银行的“霜冻地带”经营理论——这家公司专门收购小型银行,在高山寒冷地区开展业务。它们的理由是,这些地区的人普遍很节俭、很保守,因而贷款违约率低,这家银行的业务因此非常红火、效益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