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不熟悉的产业或企业,胜算通常不高。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买卖股票是有风险的。一方面,有风险才能获得风险回报,有些投资者觉得这样才过瘾;另一方面,即使是你原来以为很安全的投资也会突然风险乍起。
彼得·林奇举例说,麦当劳公司是一只优质股,可是你以过高的价格买入这只股票,风险就会随之而来。1972年,麦当劳股票的价格被哄抬到市盈率50倍,由于公司盈利无法达到这样高的预期,股价立刻从75美元狂跌到25美元。
另一只很好的股票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市盈率狂涨到500倍。500倍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这家公司的每股收益保持不变,投资者需要经过500年才能收回最初投资!
别说这样高的市盈率,就说市盈率40倍的DotCom.com公司吧,要支撑起这么高的市盈率,公司每年必须盈利25亿美元。而1999年的美国,盈利超过25亿美元的只有33家上市公司,DotCom.com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成为类似于微软公司这类大赢家公司俱乐部中的一员,而这又怎么容易呢?
所以,彼得·林奇建议说,散户投资者在购买风险股尤其是自己不很了解的网络股时,为了避免以高得离谱的股价买入一家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的股票,从而导致血本无归,可以采取以下3种投资策略:
一是“铁镐和铁锹”投资策略
这是用淘金潮来作比喻。在当年的淘金热潮中,大多数想成为矿主的淘金者都以失败而告终,而那些向淘金者出售铁镐、铁锹、帐篷、矿泉水、牛仔裤的人却发了大财。
如果借鉴这种投资策略,把股票投资于为网络公司服务的快件投递、网络交换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则会收到异曲同工之效。
二是“可以一分钱不花就能拥有其互联网业务”的投资策略
网络股没有盈利,股价却高得离奇,投资在这样的股票上确实胆战心惊的,怎么办呢?你可以投资于一家有实实在在盈利、股价合理、不是网络公司却包含网络业务的传统公司。
一旦其网络业务发展达到预期水平,网络业务这一块就会单独上市,股价就会成倍翻番;如果它的网络业务冒险不成功,股价也不会有多大下跌,可谓攻守两相宜。
三是“因互联网发展附带受益”的投资策略
互联网的发展是全方位的,而因互联网发展附带受益的行业,程度大小不一。从中挑选一些附带受益较大的行业和上市公司投资,获利一定较丰。
例如大型超市,网络的普及和加快发展,会大大降低超市的采购成本、减少偷窃行为、有效控制存货,哪怕成本降低2%(这在其他行业也许算不了什么),也会相当于超市原有的盈利水平增加一半!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在这里,彼得·林奇对风险股的投资策略,实际上是一条曲径通幽路线。你们不是都在拼命淘金吗?那我就向你们出售铁镐、铁锹、帐篷、牛仔裤、矿泉水。结果,淘金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收获的,可是出售上述物品的人却是稳赚不赔,而且卖的还都是高价,不发财不行。这种投资策略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完全可以用在对风险股的投资上来。
彼得·林奇认为,面对高风险股票,既要投资获利,又要降低风险,为此在确认这家公司肯定是一个大赢家之后再投资也不迟。微软公司的股票是1986年上市的,上市3年后你依然可以用每股不到1美元的价格买到该股,之后股价上涨了80倍。如果你坚持“眼见为实”,在微软公司的windows95大获成功时再去买它的股票,也至少能获得7倍的回报。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不难的,因为任何人都注意到了所有电脑都在使用它的软件。即使后来电脑行业出现价格大战,微软公司也丝毫不受影响,因为它生产的不是电脑硬件而是软件,就像本案例中向淘金者出售铁镐、铁锹的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