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往往过于谨慎(1 / 1)

过去30多年来,股票市场被一群专业机构投资者所主宰,但是与一般人的想法正好相反,我认为这反而使业余投资者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投资业绩。业余投资者尽可以忽略这群专业机构投资者,照样战胜市场。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机构投资过于谨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条是人为因素:机构投资者用在寻找买入好股票方面的时间,要大大少于寻找拒绝买入股票的时间。

也就是说,他们宁可不买,也不能错买,否则会影响到他们的饭碗。

当他们决定购买一只股票时,总要事先想好许许多多不买的理由。只有当这些不买的理由一个个被否决掉了,才会真正采取行动。

之所以要这样做,关键是要在将来这只股票不断上涨、而自己又没有买入时能找到辩解的理由。

这些拒绝买入的理由非常多,但最常见的是“这家上市公司规模太小”、“这家企业所处行业没有发展前景”、“这家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这家企业的竞争力不强”等等。

把很多精力放在寻找辩解的理由上,当然就没有更多时间用于认真选股了。因为不买这只股票的理由可以找到很多,而购买这只股票的理由却很少。

在通常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最可能遇到的投资结果是两种:一是投资于一家还不太知名的企业,结果赚到一大笔钱;二是投资于一家比较知名的企业,结果产生了少量损失。

对于机构投资者说,他们宁愿选择后一种结果。因为选择前一种情形,可能会赚一大笔钱,但也可能会造成大笔损失。能赚到一大笔钱固然好,但是他们更关心的是万一投资失败时,自己不至于落一个卷起铺盖走路的悲惨下场。

彼得·林奇透露说,在美国华尔街有这样一条潜规则:“如果你购买的是IBM的股票而使客户资金遭受损失,那么你永远不会因此而丢掉你的饭碗。”为什么?因为这时候无论是客户还是老板,首先想到的会是“这该死的IBM公司最近怎么啦?”

相反,如果你购买的是一家不太知名企业的股票,被他们骂“该死的”就不是这家上市公司、而是你了。弄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你的前途和饭碗。

所以,在基金投资机构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怪事:当一家股票被少数几位分析师追踪时,虽然这时候股价很低,却没有人敢买,因为怕担个人风险;等到将来有一天,这只股票的分析师队伍越来越庞大,最终到达几十个人时,各家投资机构却蜂拥而上。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时候他们似乎都找到了购买这只股票的理由:“大家都看好”。即使将来股价下跌,这也是一条辩解理由。

沃尔玛公司的例子就是这样的。当年沃尔玛的股价只有4美元时,许多专业机构的投资者并没有把它列入买入名单,因为它只是座落在阿肯色州一个小镇上的一家小公司。

但是很快它的业务迅速扩张,并且在全美国每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中心都开设了分店,《人物》周刊对沃尔玛的董事长进行了专访,追踪沃尔玛公司股票的分析师很快就达50位。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虽然这时候沃尔玛的股价已经高达40美元了,可是那些机构投资者却纷纷把它列入购买名单,原因就是上面所说的。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基金购买股票,都会按照一张由不同分析师、基金经理人集体敲定的股票买入名单来采购。毫无疑问,无论是投资组合管理人员还是基金管理人员,在确定这张名单时都非常谨慎,这就使得机构投资越来越趋于保守。

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完全可以不必像机构投资者那样保守,因而可能获得更多回报。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散户投资者完全可能在沃尔玛的股价还只有4美元时就买入(而机构投资者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等到机构投资者建仓的平均成本在40美元时,想一想你的获利该有多么丰厚?已经获利10多倍啦!